简析文化回应性教学—兼评文化与教学的关系
本文选题:文化 切入点:教学 出处:《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产生于美国社会土壤中的"文化回应性教学"(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虽然发端于异域文化,但由于它涉及多元文化背景的课堂教学问题,涉及教学与文化的内在关系问题,因此,在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办学体制日趋国际化的今天,关注和了解这种教学观念的精神实质、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及其实践意向,对于观照和审视我国当前或今后的课堂教学不无裨益。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文对近10年来美国教育界盛行的"文化回应性教学"作了分析与评介。
[Abstract]:"Cultural responsiveness Teaching", which originated in the soil of American society, originated in foreign culture, but because it involv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culture, i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foreign culture,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culture. At a time when the social cult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and the school running syst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rnational, we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nd understand the spiritual essence, the backgrou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practical intention of this kind of teaching concept. Based on this consideration,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and review of "cultural responsive teaching", which has prevailed in American educational circles in the past 10 years.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飞;刘惊铎;;体验式教材:德育教材新样态[J];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2 余维武;;多元文化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评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哲男;初中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许芳;以教师为主体的教材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吴伟伟;社会课程教科书的主题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梁鸿梅;生本教学在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萍;论大学生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6 何华伟;初中社会课程实施探微[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顾娇妮;整体语言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瑶;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霞;中美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10 袁文菁;中学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宁;美籍教授理查德来我院讲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2 徐雄雄;;新的试探—从《FOLLOW ME》谈起[J];外语电化教学;1982年02期
3 徐梅林;;从英语电视教材follow me得到的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1983年02期
4 K·K·戈里;马明;;伊克巴尔——东方的诗哲和人类解放的先知[J];南亚研究;1983年01期
5 韩钟文;;孟子审美教育思想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6 黄育馥;美国社会老年学理论浅谈[J];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11期
7 苏丁;中西方文学批评的心态层次比较[J];江汉论坛;1984年09期
8 黄安国;开展“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研讨活动的动因[J];社会;1985年06期
9 徐少舟;中国屈原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四次屈原学术讨论会观点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5年05期
10 申小龙;论汉语史的研究传统及其方法更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六角僚子;柄泽行雄;;日中两国高龄者印象的比较(之2)——以中国为主的研究[A];第六届中日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文版)[C];1999年
2 岛田启子;田洲纪子;炭谷みどり;龟田幸枝;坂井明美;;不同国度女性孕期应激反应的探讨——情感变化与应激反应激素的关系[A];第六届中日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文版)[C];1999年
3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4 李毅;;语篇分析与阅读理解[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全京姬;;日语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方元;;语言实践中文化依附的困惑[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胡彩敏;;谈谈日常交际言语的得体性[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8 王素洁;;浅论鲁西北义和团起义的文化背景[A];义和团平原起义1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9 范子烨;;麈尾的功用与源流略说[A];六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10 马奔腾;;闻一多对道家思想的研究[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白春生;文化背景墙的设计[N];北京科技报;2000年
2 微言;私企海外上市看好新加坡[N];中国工商报;2000年
3 宋炳辉;怀旧的姿态与悖论[N];文学报;2000年
4 周永亮;文化:经济的潜动力[N];学习时报;2000年
5 许登峰;美国宠儿,为何在中国被冷落?[N];中国经营报;2000年
6 姚源源;深远的文化背景 崭新的美学探求[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7 刘焱鸿(中山大学历史系);文化区间与历史解读[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祝文宾;设计本土化之文化思考[N];中国包装报;2003年
9 李秀娟;文化适应压力影响华裔老人精神健康[N];中国人口报;2003年
10 ;探讨文化背景下的科学发展[N];科学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耕宇;元和到元(礻右)文学的创新与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永志;中俄市场化进程中政治权力作用的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3 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4 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罗显勇;论二十世纪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的母题及其文化渊源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杨艳琪;祁彪佳及其《远山堂曲品·剧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D];河北大学;2004年
8 严国荣;权德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胡玉萍;教育文化与学校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2 欧阳丽蓉;隐喻——语义迁移的动力[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毛嘉宾;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周漓云;从语境角度分析英汉互译中语言的得体[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陈明;《花间集》与巴蜀文化[D];西北大学;2000年
6 胡晓;企业并购与文化整合——由一个案例引起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7 周仕荣;贵州汉族、布依族初中生几何证明能力的跨文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0年
8 夏小刚;布依族、汉族地区初中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跨文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0年
9 江宏;王贵德《青箱集剩》校注[D];广西大学;2001年
10 韦孟持;MMSE中国修订版在澳门与广州两地区应用的比较[D];暨南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567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567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