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课堂文化视域中的生生互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9 04:13

  本文选题:文化 切入点:课堂文化 出处:《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生生互动可以理解为在一定课堂文化背景与具体情境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目前,已有的关于生生互动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心理学及与二者相关的教育学等角度出发来进行探讨的。本文从文化分析入手,考察生生互动在课堂文化场域中的境遇,为生生互动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域。 生生互动作为课堂文化中的一种文化行为,其自身时刻彰显着文化意蕴,将动态与静态的文化凝聚于一身。其在课堂文化中存在的状态可以通过外显的行为加以分析和解释,但无论如何,它仍然镌刻着课堂文化的印记。 课堂文化是指师生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物理与心理的时空情境中所发生的行为方式、制度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整合体。它具有时空性、生成性、场效应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课堂时空文化作为影响生生互动的物质性因素,是课堂文化中最为外在的表现;课堂规范文化是发生在课堂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其形成与发展既要受到课堂时空的限制,也要受到课堂价值文化的制约,课堂规范文化作为课堂文化中制度规范性因素影响与制约着生生互动行为;课堂观念文化深刻影响着生生互动行为,是课堂文化中最为深层的影响因素。 课堂时空文化、规范文化和观念文化深刻影响着生生互动发生的性质、方式和程度。重构课堂文化是生生互动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文化呈现出复杂的状态,旧轨与新机并存,克服课堂文化中的惰性因素,建构优质的课堂文化势在必行。具有“三喻”特征的课堂文化不仅具有合理的文化结构,使生生互动成为课堂文化场域中的活性因子,发挥出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也能使课堂文化主体获得充分的发展即实现教师与学生二者的共同发展。
[Abstract]: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interaction and influence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in various forms, properties and degrees under certain classroom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pecific circumstances.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are mainly discussed from the angles of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the pedagogy related to them. This paper, starting with the cultural analysis, examines the situ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classroom culture. I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As a kind of cultural behavior in classroom cultu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shows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 at all times and condenses the dynamic and static culture into one. The state of its existence in the classroom culture can be analyzed and explained by explicit behavior. However, it is still engraved with the imprint of classroom culture. Classroom culture refers to the integrative body of behaviors, norms and valu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special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pace-time situation of classroom. Classroom space-time culture, as a material factor affec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is the most external manifestation of classroom culture, while classroom normative culture occurs in the specific time and space of the classroom.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not only restricted by classroom time and space, but also restricted by classroom value culture. As a normative factor of classroom culture, classroom normative culture influences and restric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Classroom concept culture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and it is the most profound factor in classroom culture. Classroom space-time culture, normative culture and conceptual culture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nature, mode and degree of student interaction. Reconstructing classroom culture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interaction. Classroom culture presents a complex state, the old system coexists with the new machine, overcomes the inertia factor in the classroom culture, and constructs the high quality classroom culture is imperative. The classroom cultu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metaphors" not only has the reasonable cultural structure, but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metaphors". Mak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become the active factor in the field of classroom culture, exerting its own unique advantage, can also make the subject of classroom culture obtain the full development, that is, to realiz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淑君;;在阅读教学中构建课堂文化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12期

2 何灿华;;重构课堂文化 推进课程改革[J];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11期

3 袁银宗;;课堂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成之我见[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6年12期

4 濮美琴;;新课标理论视野中的语文课堂文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年12期

5 尤建中;;试论物理课堂文化的生命活力[J];中学物理;2011年13期

6 刘开红;;中美课堂文化比较[J];卫生职业教育;2006年02期

7 赵洁;;对话型课堂文化的建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32期

8 李雄德;王华;;浅析大学课堂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6期

9 唐学忠;;高中英语课堂文化的构建[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08期

10 丁华中;;数学课堂文化建设与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晓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司马黎;;构建富含生命意蕴的课堂文化[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3 伍星琴;;浅谈合作学习的有效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4 伍星琴;;浅谈合作学习的有效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5 王朝冰;;浅谈“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数学的教与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6 贺晨;;数学教师课堂互动技能特点个案研究[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朝冰;;浅谈“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数学的教与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8 蒋汝才;;浅谈新课程标准下数学合作学习教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9 王叶英;;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的课例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10 马艳红;;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理顺课堂流程 建构课堂文化[N];中国教师报;2011年

2 泰州市少年宫 周晗;生生互动 激活校外童声教学课堂[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3 本报记者 樊丽萍;中国学生能“讲”,但不会“讨论”[N];文汇报;2009年

4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增强;课堂中的心灵交融[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张琨;大课堂焕发新活力[N];绵阳日报;2011年

6 金玉俊;新课程标准下的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特征[N];中国教师报;2006年

7 驻马店第二实验小学 王鸿儒;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N];驻马店日报;2007年

8 镇江市第九中学 殷海燕;努力创设有效教学的“动感地带”[N];江苏教育报;2010年

9 晓帆 新风;鹏城如画里 前海见晴空[N];中国改革报;2009年

10 江苏省张家港市教研教科室副主任,特级教师 蔡明;生态课堂从关怀生命出发[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潘光文;课堂文化的批判与建设[D];西南大学;2009年

2 唐炎;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3 纪德奎;变革与重建:课堂优质化建设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善军;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坤;课堂文化视域中的生生互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徐晓红;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课堂文化生态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冯燕华;生态哲学视域下的课堂文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戴轶;以“尊重”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文化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帆;中学数学课堂文化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强;中美课堂文化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娜娜;论回归生活世界的课堂文化研究[D];西藏大学;2012年

8 张习;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许文超;e学校环境对课堂文化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刘霞;基于课堂生生互动的教学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32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632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b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