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的“统觉”与陶行知的“常能”
本文选题:赫尔巴特 切入点:陶行知 出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摘要】:“统觉”是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常能”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用语。在教育独创思想的构建上,“统觉”论为“常能”论呈示了一条科学的“试验”路向;在教育重要目标的达成上,“统觉”论为“常能”论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组合”模式;推行素质教育,可借鉴运用“统觉”与“常能”所含的科学因素。
[Abstract]:"apocalypse"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psychological theories in Herbart'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Chang Neng" is an important term in Tao Xingzhi's theory of life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originality, the theory of "apocalypse" is "Chang Neng". It presents a scientific "experimental" direc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mportant goal of education, the theory of "apocalypse" provides a beneficial "combination" mode for the theory of "ordinary abilit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can draw lessons from the scientific factors contained in "aptitude" and "Chang Neng".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分类号】:G40-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韩庆祥,雷鸣;能力建设与当代中国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正梅;;学习中的消极经验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幸皖云,孔祥明;“手脑双挥”的教育实验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3 台建丽;;中西式品德培育路径观相通处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4 许琼华;;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J];爱满天下;2003年05期
5 吴明海;姚小烈;;从陶行知大学之道思想论大学生价值取向[J];爱满天下;2003年05期
6 钟昭会;唐智松;;理解儿童,指导儿童,解放儿童——论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当今启示[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5期
7 毕扬;郑海峰;;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才智;2008年01期
8 刘静;;发展幼儿创造力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才智;2008年02期
9 王洪杰;;丰富教学手段 深化教学改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3期
10 郭志伟;;“能力”与“能力建设”释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顾克;;浅论早期美国历史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欧阳恩钱;钭晓东;;论海洋灾害的适应:从环境保护与灾害应对法制统筹展开[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3 曾福清;;经济危机环境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米琳;;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沈晓如;来鸣;;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健康体检导检人员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王洪明;从“管理”到“辅导”:班级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冯建辉;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吴亮奎;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士伟;近代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史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6 刘秀峰;“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及其引导[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阿卜杜勒·哈迪;中国与也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刚;北碚文化圈与1940年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5年
9 陈利民;哈佛大学办学理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张惠芹;教学演讲学[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杰;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的激发[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安勇军;县域内督学责任区模式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曲超;陶行知批判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玉洁;论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5 王海燕;农村基础教育城市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杨静;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及其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苑永彬;政府安全能力建设的东西部比较[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李甲子;基于人性分析的大学生德育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李晓凌;我国学位授权制度的现状及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诸广平;主体性教育策略实践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岩;;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8期
2 向华;;赫尔巴特课程思想的心理学基础及其启示[J];理论导刊;2007年05期
3 孙传华;;陶行知的人才学思想[J];学术研究;1983年05期
4 袁锐锷;作为教育改革家的陶行知与杜威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5 张至;诗词两首[J];教育导刊;1986年05期
6 刘仁凯;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与新时期创造型人才的培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7 王安琪;储朝晖;;陶行知与印度——纪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诞辰100周年[J];南亚研究;1992年01期
8 渔湖;;纪念陶行知诞辰一百周年大会暨学术会议在武汉召开[J];理论月刊;1992年02期
9 方春英;学陶师陶 为树立教师新形象而努力[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4期
10 梁伟生;刍议陶行知的幽默[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卫建国;;陶行知先生是我党的亲密战友[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2 陈屏;;学习陶行知 研究陶行知[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3 张焕欣;;在陶行知先生塑像前[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4 卓国卫;;试论陶行知先生的人格魅力——参加全国陶研骨干培训有感[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5 王雁华;杨耀坤;;春风吹绽课改花——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我们搞课改[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6 阮素芳;;借鉴陶行知思想 建构创新教育[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加拿大唐纳德回忆陶行知[A];庆祝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专辑论文集[C];2004年
8 徐书业;;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论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陈志昂;;浅谈陶行知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10 宋瑞玲;;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计方胜;校长的权威从何而来[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友文;让德育渗透更为自然[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张树伟;暑假就到了,我们来读陶行知[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马鞍山 张曙光;屯溪发现陶行知创办的《生活教育》杂志[N];黄山日报;2009年
5 王运来 龚放 罗静;秀绝金陵第一声(中国名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6 康叙五;在兰州首倡陶行知教学思想的台和中[N];兰州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苏令;陶行知眼中的理想校长[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祝彦;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N];学习时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翟晋玉;在“做”中“教”与“学”[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10 盐城市大纵湖初中 徐开泉;浅谈和谐校园中的“良知”教育[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庆举;教育学的人性假设与理论构建的关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吴擎华;陶行知与民国社会改造[D];山东大学;2008年
3 蔡幸福;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顾彬彬;教育学视域下的现代童年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杨俊;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陆克俭;发现与解放[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兰军;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上的展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肖晓玛;杜威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汪楚雄;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学省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文郸;赫尔巴特兴趣教育思想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加渔;赫尔巴特课程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余庆东;对陶行知与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比较及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许琼华;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涂雪峰;陶行知社会改造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刚;陶行知学校民主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长贵;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林永希;陶行知的教师教育思想与我国教师专业化[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9 张婷;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中学德育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春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84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684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