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教育社会学拓展的可能空间

发布时间:2018-04-29 01:40

  本文选题:学科互涉与边界跨越 + 批判精神 ; 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摘要】:如何以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批判精神为切入口,反思并寻求教育社会学拓展的可能空间?这是当今教育社会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首先,学科互涉与边界跨越的时代与学术变革,使教育社会学的批判在开放式解释基础上,可能具备建构性批判或批判性改造的责任;其次,凸显教育社会学批判精神的学科发问,在有相当探索并形成某些标志性发问之后,尚有继续发问的可能;再次,批判与改造之间的“可沟通规则”,在对中国式问题和中国式关系的本土关怀中,存在某种有效的“信任范围”。因此,在学科互涉与边界跨越的框架中,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生长更有其诱发、扩张与重写的可能,其批判精神亦更为丰满与厚重。
[Abstract]:How to take the critical spirit in the research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s the entry point to reflect on and seek the possible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h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s facing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Firstly, the times and academic changes of subject interplay and boundary crossing make the criticism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ossible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nstructive criticism or critical trans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open interpretation. The discipline that highlights the critical spirit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can continue to ask questions after considerable exploration and formation of some iconic questions. Thirdly, the "rule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riticism and reform, There is an effective scope of trust in the local concern for Chinese problems and Chinese relations. Therefore, in the framework of subject interaction and boundary crossing, the subject growth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s more likely to be induced, expanded and rewritten, and its critical spirit is more full and heavy.
【作者单位】: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G4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水红;“谁的?”与“何以可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种知识学设问[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康宁;;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春光;学校生活中的规训与抗拒[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接松;;精神自由应成为教学的“黄油和面包”[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杨英;;我国农村教师权威问题及其超越[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09期

3 迟艳杰;陆有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哲学与时代的互动[J];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4 宋光辉;;开设新生研讨课“教育与经济”的三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04期

5 苌光锤;阮晓莉;;观《美丽的大脚》后对教师角色形象的再反思[J];中国教师;2011年15期

6 魏薇;陈旭远;;西方批判教育理论:师生交往研究的新视域[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7 张静;;时代的另类——王充——王充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09期

8 李工;;这可不是个“风马牛……"的问题——鲁迅精神与当代教育漫谈(下)[J];基础教育;2005年12期

9 贾芳云;王大为;;爱因斯坦给教育者的启示[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8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时见;;论雷沛鸿的比较教育研究与应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张秋菊;巴文君;;探讨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因素与条件[A];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通讯[C];2008年

3 徐卫红;;黑格尔国家神话中的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系 王安白;教师应当具备批判精神[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刘根生;不能忽视“心灵发育”[N];人民日报;2009年

3 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严育洪;教师,不做教育的“复印机”[N];江苏教育报;2009年

4 张建平;为了教化的教育[N];中国教师报;2007年

5 北京大学附中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程翔;母语教育:构建和谐的文化人格[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邵林;面孔·声音·情怀[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7 肖巍;弗莱雷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改变世界的意识和能力[N];学习时报;2007年

8 郭晓明;重新审视教材的功能[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汪嘉波;中式教育为啥海外走红[N];光明日报;2011年

10 冷学宝;怎样才能以学生为主体[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钟玲;教育呼唤批判精神:批判教育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董世建;论当代教育的启迪智慧趋向[D];河南大学;2005年

3 刘瑞;波普尔科学知识增长论视角下理科教育中科学探究的涵义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瑞颖;论教育与人生境界[D];河南大学;2006年

5 彭丽;“公民”与“解放”[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蒲勃;师生冲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灵芝;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在中国的适切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17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817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2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