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的物化与人的失落
本文选题:物化概念 + 教育过程 ; 参考:《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04期
【摘要】:在现代社会,物化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它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教育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其物化所导致的人的失落。教育的物化就是指教育背离了解放人的初衷,而采用对待物(包括动物和机器)的方式来对待人,使人失去了人的本来面目,成为了工具和机器。在"以人为本"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对教育物化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Abstract]:In modern society, materialization exists not only in the field of economy, but also in all aspects of human lif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modern education lies in the loss of people caused by its materialization. The materialization of education means that education deviates from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liberating people, and treats human beings in the way of treating things (including animals and machines), which makes people lose their true appearance and become tools and machines.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people-oriented",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materialization of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大学出版社;
【分类号】:G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依莉;观念转变是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J];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22期
2 曹世华;法律信仰的语境与定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贾旭东;弗洛姆论市场与道德[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4 李春霞;可持续发展与两种文化的整合[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5 宋向红;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论曹禺早期剧作的角色配置模式[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熊和平;;课程与身体:微观权力观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7 林向阳,黄汉升;论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筛选机制和评价模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林向阳;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调研报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9 季乃礼;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王兆良;;人是目的——康德人学思想的当代解读[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温宝兰;;浅谈游戏对儿童人格的影响[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万力维;;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造[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李祥林;;京剧男旦艺术之我见[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匡安荣;“道法自然”与经济自由——一项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刘翠;人的生存本体论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窦东友;管理、技术与英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赵彦芳;作为伦理学的美学:从康德到福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鲍嵘;高深学问与国家治理[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琼;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D];河南大学;2008年
2 苏丽杰;论爱的教育的价值追求[D];西南大学;2008年
3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钱晓丽;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及其教育学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春红;试论儒家和谐教育理念及其现代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7 吴根洲;二战后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目的的演变对科学教育内容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陈迹;青少年生活思想的形成与教育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常玉荣;打造完美人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宏辉;道与逻各斯:文化异质及其现代性与诗性阐释[D];四川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布鲁纳的教学理论[J];江西教育;1980年02期
2 尼·绍尔扬,黄坤坊 ,蔡振生;南斯拉夫教育理论和政策的一些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1期
3 周蕖;《高等学校教育学原理》概要[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6期
4 金忠明;论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一体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5 王逢贤;;爱的教育、陶冶教育新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6 吕涛;;孟子谈教学[J];人民教育;1980年04期
7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J];天津教育;1980年09期
8 贾淑英;;必须加强对中小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9 ;必须首先是一位好教师[J];四川教育;1980年10期
10 赵寄石;;参加幼儿语言教学大纲研究的几点做法和体会[J];中国教育学刊;198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心和;;论考试在医学生培训中的作用[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2 张爱秀;;对优化病生教学技巧的探讨[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3 解小荣;;浅议信任教育[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4 陈育庭;;非线性学习效力模型及应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5 欧阳辉;;试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心理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6 苏秦;;高等教育TQM实践的途径[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7 唐伟强;;包装和食品机械本科教育的基本规格与实现条件的探讨[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8 李銮英;;浅谈糖尿病人的健康教育[A];第四届全国糖尿病(消渴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9 刘蕴宽;;师陶札记三则[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10 李向阳;;学生自治是教育对象“客”、“主”体论的真正体现[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潇雨;积极性·责任心·使命感[N];兵团日报(汉);2000年
2 侍崇锋 李至金;农村少先队工作亟待加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赵玲;家教中de大学问[N];中国人口报;2000年
4 潘希光;民族体育教学的几点体会[N];贵州政协报;2000年
5 王长纯 宁虹;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远程教育 服务为先[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7 王德权;教育技术变革与教师素质的转变[N];贵州政协报;2001年
8 崔晓晖 刘金怀;对教育的终极关怀[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时晓玲;进行一次教育观念的大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郁离;现代教师与学生必备素质[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姚远峰;寻求意义:现代教育之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岁枫;《荀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黎静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赵克莉;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霍晓光;珠海市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张翔云;中国基础教育机会平等的现状及对策[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文;关于我国中学主体性教育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曹树真;论教育的不确定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谢登斌;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苏延骏;教育公平的法理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陈宇玲;语言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81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08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