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精神”观照下的课程知识观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汪霞;布洛克的后现代课程观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2 黄忠敬;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课程知识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艾兴;建构主义视野下的课程知识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艳梅;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培训课程阐释[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07期
2 张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试论研究审美体验的重要意义[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杨华;建筑──作为释义学的对象[J];新建筑;2001年02期
5 吕春枝;世界各国课程发展的总体趋势[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李祥林;当代川剧的人文意识及舞台言说[J];艺术百家;2004年01期
7 张德胜;足球:一种审美的生命游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8 曹明海;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J];文学评论;2003年06期
9 谢天振;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马树春;怎么HAPPY怎么来:流行歌曲中的娱乐主题——中国流行歌曲主题研究之一[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美禄;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D];四川大学;2007年
2 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梅红;《读者》的品牌及审美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5 倪素香;善恶论[D];武汉大学;1998年
6 胡学春;“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7 孙伟科;《红楼梦》美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9 周传斌;中国民族理论新范式的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唐林;朱自清与中国现代解诗学[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耀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社会学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自圣;中、英四所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比较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杨;中日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袁伟华;我国宪法文本中“公共利益”条款的解读[D];湘潭大学;2007年
6 吴俊乐;论沈从文性爱书写的效果历史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任珂;论教育学的人文意蕴[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华敏;从课程设置的内容看美国传播学研究生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刘叶;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10 崔俊芳;技校哲学课程资源信息的开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2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3 胡潇;教学解释方式的认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4 金生,
本文编号:2544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544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