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与实施策略
【图文】:
学目标,同时,还激励学习者为完成学习目标而努力。因此,可建立如附图所示的教学模式,,其中的各生态因子是相互影响的,教师要根据对学习者的自我反思与评价,不断地调整学习目标,将问题引向更深层次。同时,相应地调整其它要素,以适应学习目标的变化。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信息工程学院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2 袁维新;;科学概念的建构性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J];教育科学;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修兵;从“杨氏双缝干涉”教学改革初探现代教育技术在普通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徐东;;两种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比较与反思[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3 王广新,单从凯;认知风格理论视野中的超媒体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2期
4 王良辉;基于学习对象技术的网络课程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10期
5 李芒,周玉芬,李子运;论教学设计学研究的十个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6 罗德均,李芒;基于网络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7 吴娟,马宁,何克抗;人类绩效技术与教学系统设计的比较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8 邱文祥;李志坤;;校园网与学校德育整合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9 罗发奋;隋春玲;刘丙利;;混沌学基本原理应用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10 岳欣云;董宏建;;面对课堂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何去何从[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吴军其;杨宗凯;;理论课程在教育技术学中的优势[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侯丽平;王移芝;;浅谈基于Blended Learning信息技术教学实践[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王彦群;左明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崔永华;;试论综合课课堂教学设计——教育学视角的分析[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吕良环;论外语自主学习能力之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兴辉;成人自导学习与支持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青;学习活动建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妍;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乔爱玲;基于会话材料与扩展听读资源的交际型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袁磊;“农远工程”背景下的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邱莉;教师课堂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柴娇;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莉;网络环境下化学教学的情感沟通策略的实验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钟明;基于网络的化学积件系统的开发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徐光涛;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生成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建成;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姚远;后现代主义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波;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问题辨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袁磊;计算机支持下的协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福伟;“三主任务驱动”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云中;数学思维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郝玲玲;基于网络的企业培训课件设计与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卢家楣;学习的苦乐观新论[J];教育研究;2000年10期
2 卢家楣;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J];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3 汪玲,郭德俊,方平;元认知要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金梅;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构建生态课程模式[J];教育探索;2005年11期
2 汤■民;目标教学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1期
3 郑其恭;教学模式研究引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7年02期
4 喻莉莉;基于Internet的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研究与探讨[J];洛阳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5 卢文华;“双主教学模式”的形成及其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卢霞;勿将“模式”当标准[J];北京教育;2002年08期
7 陈旭远;建构多元化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11期
8 查有梁;;教贵引导 学贵领悟[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9 傅朝鼎;论问题性教学模式的设计[J];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10 李薇华;"打包教学"初探[J];天津电大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淑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聂荣华;;推行新型“双主”模式,推进教育创新[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3 温照方;姜明;;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体现教师主导地位的探讨[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王同训;;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协作研究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5 高茅;杨亚萍;彭涛;;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合作式教学模式的探索[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唐跃平;唐清安;;网络教学对高等学校教育职能的改变与影响[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7 周志军;李志刚;;关于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思考[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8 张明凯;;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9 郑锋;;浅谈网络时代的教育与教师素质提高[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10 张传林;;开放教育数学教学模式的探讨[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陕西省户县第一中学 冯继斌邋王芳晨;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基本模式[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2 通讯员 陈永刚 杨娟;巴楚 打造“双语”教学系统工程[N];新疆日报(汉);2005年
3 静海瀛海学校;构建“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促进课堂教学和谐高效[N];天津教育报;2010年
4 江都市国际学校 徐德培;建设高效课堂的三个基本点[N];江苏教育报;2009年
5 通讯员姜俊义;土左旗推行“三语”教学模式 推动民族文化发展[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0年
6 临沂师范学院 徐玉如;构建精品课程动态教学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记者 刘佳;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N];黄石日报;2009年
8 江苏省灌南县教育中心 周如俊;究竟哪些管理“泥潭”在阻碍学校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记者 孟晓明 通讯员 魏礼青;未来五年:实现民汉合校“双语”教学[N];吐鲁番报(汉);2006年
10 王玉明 王志强;制约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N];开封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家刚;认知学徒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孙卫国;数字化聚合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司成勇;从“学答”走向“学问”[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薛小丽;西方近现代兴趣教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李曙婷;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校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刘强;基于样式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胡加圣;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胡泽民;“学习用户”理念下远程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9 李君丽;发展性教学评价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雷;以问题为基础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丽;银川市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先花;教学模式建构中的审美精神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向丽;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孔艳;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整合与重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黄华升;基于概念图技术的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峰;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模式的构建及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8 苏海针;基于体验的生命教育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高慧波;在远程开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胡雯;虚拟学习社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45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254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