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网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涉网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研究
【摘要】: 网络的出现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然而许多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的主体性问题。作者深入分析了涉网大学生主体性问题的成因,论证了依靠技术手段、道德法律的约束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善等解决问题之举步维艰。进而作者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托,提出现实条件下解决大学生网络主体性问题的有效途径——主体性教育。 本研究采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对重庆市三所高校的286名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从大学生的网络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四个方面分析了涉网大学生的主体性现状。概括地说涉网大学生存在如下主体性问题:上网时间过长,缺乏时间控制观念,,网络道德失范,上网目的偏离,甄别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差等。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主体性问题的成因:主观方面的成因包括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情感、性意识、交往、道德发展的特殊性;客观方面的成因包括网络本身的诱惑、网络技术的不足、现实规则的失效、教育指导的乏力、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等。客观方面的诸因素由于种种原因很难成为解决大学生网络主体性问题可以考虑的途径,主观方面的原因就成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而这一切则主要依靠大学教育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主体观念,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主体行为。 基于此,作者从主体性教育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涉网大学生主体性问题的策略。第一,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这就要求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本质,树立良好的上网动机。第二,对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高校要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注重网上行为的示范教育。第三,培养大学生的网络独立性、自主性。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自控意识,对上网目的、时间以及网络行为等进行控制。建设学习型校园网络,为大学生营造好的学习氛围。第四,着力培养大学生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教会大学生学习使用信息工具,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寻找学习资源。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价值判断。第五,鼓励大学生进行网络创新。这就要求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资源开发、软件设计能力,引导大学生参与网络和善于运用网络工具去开发资源。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主体性 主体性教育 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一、前言:问题的提出8-21
- (一) 选题缘由8-10
- 1、触网经历催生了对大学生网络主体性问题的关注8-9
- 2、便利的上网条件下大学生网络主体性情况堪忧9
- 3、涉网大学生主体性教育问题研究的可行性9-10
- (二) 文献综述10-12
- 1、研究的出发点——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10-11
- 2、研究的参照点——关于主体性教育的研究11
- 3、研究的关注点——关于网络主体性教育的研究11-12
- (三) 概念的界定12-18
- 1、涉网大学生12-13
- 2、主体与主体性13-14
- 3、大学生网络主体性14-17
- 4、主体性教育17-18
- 5、大学生网络主体性教育18
- (四)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8-21
- 1、研究内容18-19
- 2、研究价值19
- 3、研究思路19
- 4、研究方法19-21
- 二、大学生网络主体性的现状与问题21-26
- (一) 调查对象与统计21
- (二) 大学生网络主体性现状21-23
- 1、大学生网络独立性现状21-22
- 2、大学生网络自主性现状22
- 3、涉网大学生选择性现状22
- 4、涉网大学生创造性现状22-23
- (三) 涉网大学生主体性问题分析23-26
- 1、大学生对网络认同度较高,但对网络诱惑抵御能力不强23
- 2、大学生网络便利且频繁,但独立性和自主性不强23-25
- 3、大学生从网络获取海量信息,但信息选择的质量不高25
- 4、大学生网络创造性偶有发挥,但处于简单、低水平的阶段25-26
- 三、涉网大学生主体性问题的归因26-32
- (一) 涉网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归因26-28
- 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的矛盾26
- 2、大学生的情感丰富性与不稳定性之间的矛盾26
- 3、大学生性意识萌动性与不成熟性之间的矛盾26-27
- 4、大学生交往的急切性与交往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27
- 5、大学生道德发展阶段的特殊性27-28
- (二) 客观方面的归因28-32
- 1、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诱惑28-29
- 2、网络技术的先天不足29-30
- 3、现实规则约束的失效30
- 4、教育指导的乏力30-31
- 5、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31-32
- 四、解决涉网大学生主体性问题的思考32-39
- (一) 哲学追问:谁是主体32-33
- (二) 系统审视:解决涉网大学生主体性问题诸多途径辨析33-34
- (三) 实践策略:网络下主体性教育的策略34-39
- 1、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提高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34-35
- 2、对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35-36
- 3、培养大学生的网络独立性、自主性36
- 4、培养大学生选择网络信息的能力36-37
- 5、鼓励大学生进行网络创新37-39
- 五、结语39-40
- (一) 基本结论39
- (二) 存在问题39-40
- 参考文献40-43
- 附录43-46
- 后记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文英;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纪建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举行年会[J];中国高教研究;1986年04期
3 祁小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1995年04期
4 陈沙麦;大学生道德建设现状的辨析[J];东南学术;1997年S1期
5 黄永正;大学生道德知行脱节的原因及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1期
6 沈光辉;试论大学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反差及其对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7 苟小军;学校体育社团与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5年05期
8 岳毅力,蔡玉梅;高校道德教育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5期
9 朴永刚;;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分析[J];华章;2010年10期
10 林更茂,梅萍;九十年代大学生道德特点和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J];思想教育研究;199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金山;;论大学生群体道德引导机制的构建[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6年
2 戴桂钦;;浅论如何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3 陈洪涛;;网络环境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影响的实证分析[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4 ;抓好“两支队伍” 坚持“三位一体” 把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落到实处[A];全国基层关工委工作工作会议材料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巍;提高心理素质 注重观念教学[N];中国改革报;2003年
2 安徽铜陵学院 刘星期;此激情非彼激情[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何冬梅;由“课桌文化”看到的[N];光明日报;2003年
4 徐云鹏;对校园食堂浪费仅说“不”有啥用[N];长春日报;2006年
5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邓晖;树立新观念 开拓新道路[N];中国贸易报;2008年
6 吴启迪(作者为同济大学校长);教育是国家腾飞的发动机[N];文汇报;2003年
7 龚青轩 顾生庚;团市委推出“四大行动”[N];常州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蒋萍;郎伟:大学生道德素质滑坡应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N];华兴时报;2007年
9 李长安;高校扩招叫停与“规模不经济问题”[N];上海证券报;2006年
10 刘瑛;应对网络时代[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耀臻;论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武敬杰;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万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支宏;涉网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吉玉娇;宗教伦理与信教大学生道德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赵军;大学生道德学习实施策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强;大学生道德接受的理论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尹寒;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调查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尹寒;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调查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林琳;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8 祝辉;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创新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9 张岩;当代我国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蔡雯;和谐视域下大学生道德的审视与构建[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39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539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