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研究的社会学视域
本文关键词:课程研究的社会学视域
【摘要】:课程内容是通过社会主流价值过滤的,学校课程并非把所有的文化都列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总是把自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课程作为法定的知识,它并非价值中立的,其选择、组织、分配、传递与评价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味。课程及其变革除了拥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民族复兴的价值,还有意识形态、社会选择、道德教化的功能,无论从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还是对课程改革实践的批判、反思,课程的社会学研究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课程 社会学 分析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理论视角来看,人们往往把课程理解为系统的、有组织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者的体验,它包括显性的课程也涵盖隐性课程。从课程的社会学属性上看,我们把课程理解为“法定的知识”。作为法定的知识,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分配、传递与评价就隐含着复杂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行玉;;对远程网络教育成本研究的多维反思[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孙颖;;农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社会学动因探析[J];教育导刊;2011年07期
3 ;教育文摘[J];现代教学;2011年09期
4 ;征稿启事[J];华章;2011年23期
5 徐万山;;论教师课程力及其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8期
6 ;近期投稿要求[J];教育与职业;2011年23期
7 肖宏格;;学习科学——软科学领域中崛起的新兴科学[J];上海成人教育;1996年04期
8 温剑波;;布尔迪厄的教育哲学思想浅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9 基思·索耶;;学习科学及其跨学科基础[J];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07期
10 胡宗仁;;试论作为特殊社会组织的班级[J];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建如;马林霞;;西方社会学的制度及教育制度的研究初探——制度的概念及分析方法的演变[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C];2004年
2 曹又文;谭群玉;;略论雷沛鸿教育、社会“双改造”的现代化模式[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朱镜人;;孔德教育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周伟文;;女大学生心理疾病与自杀意念的归因分析及可行性干预方案——社会学及社会性别分析视角[A];中国大陆妇女危机干预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如平;;巴茨的教育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张楚廷;;新世纪:教育与人[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7 孙五俊;邓健;;高校组织中师生信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刘慧贤;;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探索中学心理辅导[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克雄;;浅析小学生心理教育[A];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7年
10 沈彪;宋建平;;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区别和联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令格;在文化整合中走向课程理解[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孙献韬;雷洁琼:唯有素质不能引进[N];光明日报;2003年
3 黄豁 侯大伟;发展须解决收入与教育公平[N];中国改革报;2006年
4 李墨龙;社会学校家长 救救教育[N];联合时报;2006年
5 高飞 孙振东 陈荟 薛志芳 韦清;师生关系平等还是不平等[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本报实习生 张婷邋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 段素菊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伍芳辉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讲师 袁光亮;引导比实践更重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刘溜 河中舟;免费教育:一道难吃的“午餐”[N];中国改革报;2005年
8 江苏省宿迁中学 高鹏;教师与学生:两个相交的“圆”[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9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熊和平;课程:从“圈养”、“游牧”到“传记”[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特邀嘉宾: 李明凤代表(广西崇左市委常委、秘书长) 王新怀代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党委书记) 欧可平代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主持人:本报记者 ;加强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育[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家军;学校教育的隐性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济洲;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廖辉;学校课程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马红亮;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结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清华;高考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9 赵长林;科学课程及其变革的社会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课程生成中的精神“相遇”[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江美菊;教师课程理解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文;教师课程理解的层次和结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攀;农村教师课程理解的问题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航;教师课程理解现状访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方舒婷;教师课程理解的学科差异[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徐松;教师课程理解现状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爱华;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汪小刚;基于“过程理论”的课程理解及其教学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鹏辉;当代美国课程研究范式的转型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39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639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