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冲击与挑战
本文关键词:网络文化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冲击与挑战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空间 师生关系 新时空 网络文化 网络社会 教师角色 冲击与挑战 工具性 学生 等级性
【摘要】:传统师生关系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权威性、教师中心性及工具性;网络的出现将消除这些传统师生关系的特征,把师生关系带进一个崭新的时空。
【作者单位】: 枣庄学院教育技术系
【关键词】: 网络空间 师生关系 新时空 网络文化 网络社会 教师角色 冲击与挑战 工具性 学生 等级性
【分类号】:G456
【正文快照】: 网络给人类带来的是全新的生存时空,把人类带进了网络社会。当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引发的是一系列的教育革命,它不仅在革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手段等方面是最为适切的工具,而且也把教育中最基本的人与人的关系———师生关系带进了新的时空。一、传统师生关系的表征师生关系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梅;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构的方向[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04期
2 曲中林;激活校本培训的教育实践性课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04期
3 李仁安,徐晓莉,李驹;论我国创业投资委托管理的治理结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9期
4 包晓峰,韩艳;后现代主义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22期
5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彭晶晶;网络传媒——公共领域再次转型的契机[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8 姚芳;我国构建电子政府的现状与完善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叶光华;董亚军;;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方法与构建[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4期
10 常蕤,马志凌,佘少华;课程走向自组织——后现代课程理论之复杂性解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威;;QMC研究初探[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白永青;侯剑华;刘洋;;网络生态系统基本理念初探[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邓卫斌;;CG技术再创动画新艺术[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曹亚丽;;基于创意产业的新媒介艺术设计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网络文化影响下的现实社会——博客文化初探[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胡志高;;网络时空格局的特点[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下册)[C];2007年
8 李淑红;;网络时代思维的历史积淀[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下册)[C];2007年
9 刘铁峰;;当前城市建筑规划的个性缺失[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尚淼;;工业设计课程模块化模式教学探讨[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李祖明;互联网上的版权保护与限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利;基于计划、控制实施的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研究与实践[D];重庆大学;2003年
6 刘豫川;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3年
7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8 杨仁厚;信息化发展效应的哲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孔伟;信息技术视域中的社会生产方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华芬;师生网络沟通现状及其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林育真;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旅游职业学校的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李代丽;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合理性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孟燕燕;论基于网络文化背景的教师发展[D];河南大学;2008年
5 王宁;因特网上版保护问题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6 魏小兵;网上公关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景强;网络媒体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华;网络文学初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陈昕;论中国多媒体艺术光盘的艺术特性[D];厦门大学;2001年
10 高辉;国际互联网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学平;孩子的心愿[J];安徽教育;1980年12期
2 赵克瑜;这是一场韧战[J];江苏教育;1980年07期
3 田秉锷;学生·孩子·朋友——从称呼的改换谈《最后一课》抒情的含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4 ;我们是怎样贯彻中小学学生守则的[J];人民教育;1980年03期
5 张少寒;;谈“园丁”[J];人民教育;1980年07期
6 季轩;;师生之间[J];天津教育;1980年09期
7 培元;;“尊师主题班会”之后[J];天津教育;1980年09期
8 赵克瑜;;班主任工作回顾[J];江苏教育;1980年04期
9 毕振彤;;浅谈教学中的严格要求[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10 叶德政;;关于《从百草到三味书屋》的几个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富小;;略述罗从彦及其理学思想[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杨秀荣;;谈教师对学生的爱[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3 胡平;孟昭兰;;母-婴依恋关系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4 陈沁怡;;台湾地区职校学生自我概念之因素结构[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赵三再;;对陶行知先生提倡“艺友制”的思考[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6 陈志昂;;以陶为师引深师德教育[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7 默晋虎;;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8 侯怀银;;论陶行知关于教育民主化理论与实践[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89年
9 邱炜;张军平;;上Internet网应用要点[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四次学术年会浙江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9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李添翼;;在制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辉;法律视野中的师生关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段福德(河南信阳空军第一航空学院高教研究室);应加快教师角色的转换[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李海兵 赖美华;浅谈教师的人格效应[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张宝敏;成功少不了非智力因素[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田萍 顾斌;住手!“教师暴力”[N];法制日报;2000年
6 张德庆;刑警学院制定《学生管理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N];光明日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苗家生;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N];光明日报;2000年
8 崔秀珍;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9 记者 苏军;家访好传统又恢复了[N];文汇报;2000年
10 记者 苏军;班风建设自己抓[N];文汇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坤良;网络言论传播引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崔子修;网络空间的社会哲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汪明峰;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咏梅;从管治到善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基础[D];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
10 林存华;师生文化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希斌;私立小学学生心理状况及其生活学习环境的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0年
2 贾磊;网络空间人际交流的语言特色[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胡凡刚;网络文化与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4 陈毓;关于制网权的政治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5 徐翔;网络信息版权制度中的集团利益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笑;试论网络信息传播管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吴学俊;面向城市的商业中介空间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8 王继武;网络伦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9 秦彩虹;域名与商标冲突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10 陈晓钢;论网络时尚对青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其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811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81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