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16 15:26
本文关键词: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农民工子女 就学机会 公共经济学 双主体模式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产生了较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家庭化”转移,随之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子女。由于没有流入地的户籍,广大农民工子女就学面临着机会不足的问题。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对此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但实施效果都欠佳,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如何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作为研究的主题,就非常有必要。更何况,当前理论界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学、教育学以及人口学等角度展开的,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对特定区域的现状进行描述。因此,本文另辟蹊径地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具有较大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毕竟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解决,“财”是一个轴心因素。 本文首先就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的现状分析,包含了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的需求以及供给程度,供给不足的原因剖析。二是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的路径及选择,,主要解决的是应该由谁来提供的问题。三是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的基本构想,包括供给模式的具体设计以及使该模式有效运行的一些必要条件分析。 本文认为,义务教育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的性质、正外部性以及能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决定了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必须是以政府为主体。政府增加供给的路径有多条,根本方向是调整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构建国家义务教育体系。但在目前的客观条件限制下,“流入地和中央政府双主体”是最合适的途径。同时,考虑到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复杂性,还需积极转变流入地政府观念,加强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联系,有效管理和扶持民工子弟学校,以保障双主体模式的有效运行,最终较好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不足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就学机会 公共经济学 双主体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5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3
- 1.1 选题的缘由10-13
- 1.1.1 关于教育困境的研究兴趣10-11
- 1.1.2 关于教育实践的现实困惑11-12
- 1.1.3 关于本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2-13
- 1.2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13-18
- 1.2.1 研究文献综述13-16
- 1.2.2 研究文献评论16-18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8-19
- 1.3.1 基本思路18
- 1.3.2 研究方法18-19
- 1.4 若干概念的界定19-23
- 1.4.1 农民工19-20
- 1.4.2 农民工子女20-21
- 1.4.3 就学机会21-23
- 2 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的理论分析23-33
- 2.1 公共产品视角的分析23-26
- 2.1.1 义务教育是公共产品23-25
- 2.1.2 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25-26
- 2.2 正外部性视角的分析26-29
- 2.2.1 义务教育具有正外部性26-28
- 2.2.2 正外部性的矫正需要政府介入28-29
- 2.3 收入分配视角的分析29-33
- 2.3.1 义务教育能缩小收入差距29-30
- 2.3.2 协调收入分配是政府的职能之一30-33
- 3 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的实证分析33-51
- 3.1 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的现状考察33-46
- 3.1.1 入学机会不足—农民工子女上不了学33-38
- 3.1.2 学习开支高昂—农民工子女上不起学38-42
- 3.1.3 办学质量不高—农民工子女上不好学42-46
- 3.2 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供给不足的原因探析46-51
- 3.2.1 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与义务教育体制的障碍46-47
- 3.2.2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可行性不强47-49
- 3.2.3 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不足49
- 3.2.4 流入地政府和城市居民思想认识上的缺位49-51
- 4 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的路径选择51-62
- 4.1 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的府际责任与可供选择的路径51-56
- 4.1.1 路径I:完全由中央政府提供51-53
- 4.1.2 路径II:完全由流入地政府提供53-54
- 4.1.3 路径III: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共同提供54-56
- 4.1.4 路径IV:流入地与中央政府双主体56
- 4.2 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的路径分析与理性选择56-62
- 4.2.1 路径I:中央政府在短期内难以转换角色56-57
- 4.2.2 路径II:流入地政府难以包揽57-59
- 4.2.3 路径III:流出地政府力不从心59-61
- 4.2.4 路径IV:能较好分担教育成本且具有可行性61-62
- 5 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的基本构想62-78
- 5.1 流入地与中央政府双主体模式的具体设计62-69
- 5.1.1 流入地政府:明确事权,加大财政投入62-64
- 5.1.2 中央政府:建立和完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64-67
- 5.1.3 补助方式的确定:试行教育券制度67-69
- 5.2 流入地与中央政府双主体模式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69-78
- 5.2.1 政府应转变观念69-70
- 5.2.2 建立多级政府、政府多部门合作机制70-72
- 5.2.3 政府应有效管理和扶持民工子弟学校72-78
- 6 结语78-80
- 6.1 本文的结论78-79
- 6.2 尚待延伸研究之处79-80
- 参考文献80-86
- 附录86-88
- 后记8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彭婷;彭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年01期
2 陈小华;;多维视角下的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23期
3 郜绍辉;;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失败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小华;城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博弈的利益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程薇;农民工留城定居的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陶艳婷;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李国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需要与社会支持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4 何绍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姜晓丽;可行能力视角下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63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863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