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科本质的再认识
本文关键词:关于学科本质的再认识
【摘要】:学科是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的统一体,是主体为了教育或发展的需要,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与客体结构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又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体系。学科的知识形态是学科的核心,学科的活动形态是学科的基础,学科的组织形态是学科的表现形式,学科的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是与学科的知识形态这一本质属性有联系的非本质属性。基于对学科本质的认识,学科的建设与改革应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活动和学科组织的建设与改革三个方面。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学科 学科本质 学科建设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2004年,笔者曾发表《学科论》一文,对学科的本质属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学科的本质是主体为了教育或发展的需要,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与客体结构,包括原结构(客观存在的现象)和次级结构(对客观现象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知识)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知识范畴的逻辑体系。①2006年,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石明;基于学科的大学组织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陆军,宋筱平,陆叔云;关于学科、学科建设等相关概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2 姜文杰;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观——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华丰;行政与学术[D];浙江大学;2005年
2 黄艳芬;美国大学内部组织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张文艳;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突破与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冬妮;教师进修培训权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宫照川;澳大利亚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毛文鑫;学校资源整合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马济胜;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楚旋;西方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观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翔;中职学生自主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谢欧;合并高校学科整合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戚业国;论大学学院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健;;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中的立场与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7期
2 ;资讯[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1年01期
3 周洪宇;;教育史学科建设的历史自觉意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1期
4 邓敏铭;;浅析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潘海燕;;关于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策略的若干思考[J];教育导刊;2011年08期
6 王斌;;基于尖锐现实的教育技术发展方向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24期
7 胡晓玲;;非师范类高校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4期
8 张欣;侯怀银;;近10年中国教学论学科建设的本土探索[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4期
9 王余勤;;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7期
10 ;教育活动史与教育史学科建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志妍;;关于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爱萍;单中惠;;二十世纪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建设回眸[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周谷平;;教育史学科建设刍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王善迈;;加强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5 毕诚;方晓东;;教育史学科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6 苑文彪;;重视教育技术学科的内涵建设[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徐毅鹏;;在开题会上的讲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熊明安;;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1996年学术年会总结[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9 孙绿怡;孙福万;王淑娟;;略论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内涵[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郑旭东;;领袖群伦——唐纳德.伊利学术思想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蒋夫尔;教育部启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夏侯晓昱;教学实践紧锣密鼓[N];音乐周报;2006年
3 陈荣辉;服务海西求作为 科学发展上水平[N];三明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光明;深圳人文教育与需求不相称[N];深圳商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李树华;积极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N];河南日报;2010年
6 罗国杰;学生·教师·系主任[N];光明日报;2006年
7 唐爱平;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加快富民强省步伐[N];湖南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柴葳;殷殷厚望寄壮乡[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东华大学校长 徐明稚;向管理要效益确保办学良性运转[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杨天平;呼唤建立现代教师教育学科[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蓝孝帅;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莉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信息技术学科建设标准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林;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4 周凤瑾;教育技术学范畴问题探析[D];河南大学;2009年
5 曾巍;教育技术学身份危机及其消解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杨敏;对教研员评课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7 冯玲玉;天水地区城镇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汪亚芳;美国学校心理服务体系研究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吉安;江西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轨迹及其审视[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付彩风;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教育技术能力测评系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13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913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