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政府在促进教育公正中的职能定位
发布时间:2017-09-24 22:16
本文关键词:转型期我国政府在促进教育公正中的职能定位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它既是经济高速发展期又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现期。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以及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突出,直接影响到经济、政治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教育公正问题成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教育公正对推进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探讨教育公正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造成教育不公正的原因有很多,制度方面的、历史方面的、经济方面的等等。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的教育不公现状及影响,谁将担负起促进教育公正的责任,以及采取何种措施促进教育公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般来讲政府的职能主要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个方面。教育作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以及教育巨大的外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起教育的责任。政府应通过政策制定、法律的制定及完善、经济发展等措施来促进教育公正。 本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教育公正的内涵和教育公正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论述了教育不公的表现及原因。从城乡、地区、阶层、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几个不同的方面阐述了教育不公正的表现,又从经济发展的视角、历史发展的视角、财政投入的视角及法制的视角分别论述了造成教育不公正的原因。 第三部分论述了教育不公正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公正的影响。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论述了政府为什么应该为教育负责,主要从政府的职能、教育的公共属性以及教育的作用方面作了表述;又从八个方面论述了政府应该如何促进教育公正,分别是政策制定、意识形态、财政投入、价值观念、法律规范、利益补偿、经济发展以及根据国情走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教育体制 教育公正 政府职能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52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0
- 一、教育公正的含义及理论依据10-19
- (一) 教育公正的含义及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公正的理解10-14
- 1. 教育公正的内涵10-12
- 2. 经济学视角: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12
- 3. 法学视角:受教育权利的公正12-13
- 4. 政治学视角:制度层面的公正13-14
- (二) 教育公正提出的理论依据14-19
- 1. 新公共行政理论14-15
- 2. 政府职能理论15-16
- 3. 公共产品理论16-17
- 4. 教育属性理论17-19
- 二、转型期我国教育不公的现状及原因透析19-29
- (一) 我国教育不公的现状19-23
- 1. 地区之间,教育差距大19-20
- 2. 城乡之间,教育不公严重20-21
- 3. 阶层之间,弱势群体需要关注21-23
- 4.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差距大23
- (二) 造成我国教育不公的原因透析23-29
- 1. 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看,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24
- 2. 从历史的视角看,,教育不公是公共政策和教育体制的产物24-25
- 3. 从财政投入的视角看,教育总体投入不足及经费负担不合理25-26
- 4. 从法治的视角看,农村在教育中未能享有法律上的平等26-29
- 三、教育不公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29-36
- (一) 教育不公正对政治生活的影响29-31
- 1. 教育不公导致主流意识的相对淡化,削弱了对政府合法性的支持29-30
- 2. 教育不公影响政治参与,造成参与危机30-31
- (二) 教育不公对经济生活的影响31-33
- 1. 教育不公加剧“马太效应”,拉大贫富差距31-32
- 2. 教育不公衍生腐败,制约经济发展32-33
- (三) 教育不公对社会公正的影响33-36
- 1. 教育不公加剧阶层分化,阻碍弱势群体向上流动33-34
- 2. 教育不公影响橄榄型社会的形成,不利于和谐社会发展34-36
- 四、促进教育公正中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与措施36-50
- (一) 政府必须承担促进教育公正的职责36-40
- 1. 政府职能的特性36-37
- 2. 教育的功能和社会效益37-38
- 3. 政府职能的缺位导致教育不公38-39
- 4.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39-40
- (二) 政府促进教育公正的途径和方法40-50
- 1. 从政策制度方面来讲,要建立公平公正的政策体系40-41
- 2.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讲,政府要消除不利于教育公正的观念41-43
- 3. 从财政投入方面来讲,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43-44
- 4. 从价值取向方面看,要进行价值重构,转变价值取向44-45
- 5. 从法律规范方面,强化法治,以法律为基石保障社会公正45-46
- 6. 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46-47
- 7. 根据中国的国情,走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47-48
- 8. 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讲,推动经济发展缩小教育差距48-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4
- 后记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善迈;关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王本陆;消除双轨制: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伦理诉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刘复兴;市场条件下的教育公平:问题与制度安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张志勇;教育的区域差距与政策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王保树,邱本;经济法与社会公共性论纲[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张厚军;朱宏军;;教育公正:实现社会公正的阶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杨军;论公共政策的“价值失范”[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8 虞满华;王志伟;;从建立和谐社会的视角看城乡教育公平[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王本陆;教育公正:教育制度伦理的核心原则[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王家军;;教育公正的伦理价值及其实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913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913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