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道德责任发生论及其教育意蕴
本文关键词:皮亚杰的道德责任发生论及其教育意蕴
【摘要】:皮亚杰首次利用实验方法,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微观角度,揭示了儿童的道德责任的发生过程和机制。道德责任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经历了由他律的客观责任向自律的主观责任的进化。真正的道德责任产生于协作。皮亚杰的道德责任发生论对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启示是:道德教育必须以自由为基础,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活动,才能教会学生负责。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皮亚杰 道德责任 发生论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道德责任既是伦理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范畴,也是日常生活世界中关涉个体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而现实的论题。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立基于心理学视域,在个体发展的微观领域,精辟地揭示了道德责任的发生过程及其机制,其所倡导的建构、自主协作之责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世清;;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人民教育;1980年07期
2 ;皮亚杰及其关于教育的学说简介[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1年04期
3 俞吾金;简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J];社会科学;1982年06期
4 黄佳芬;李伯黍;;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评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5 俞吾金;;发生认识论初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5期
6 彭景训;;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观念发展阶段简介[J];天津教育;1982年11期
7 吴福元;;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理论与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1982年04期
8 张法琨;皮亚杰的教育科学发展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6期
9 刘勇;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儿童心理学[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3年03期
10 丁品;试论皮亚杰、布鲁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之异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琦;张建伟;;再论建构主义学习观[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关老健;;一种论述方式的变革[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3 杜雄柏;;皮亚杰的逻辑起源观及其意义[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4 王庆英;;中国逻辑教育的出路[A];2000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0年
5 朱炳祥;;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并置——发生学视角下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相互关系[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钱捷;;《几何学的起源》和发生现象学[A];“现象学与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中国现象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丁东红;;现代西方人本哲学的心理结构说和理性发生说[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六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会昌;;尊重平等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与实施策略[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徐琴美;李庆功;林洁;;4-6岁儿童对梦的起因和可控性的理解[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胡卫平;韩琴;;“学思维”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 朱家雄;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对幼儿园课程如何立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安青;彼得斯祥释理性道德[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肖巍;精神分析:走向女性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电化教育培养孩子的情感[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5 甘洁仪;重视把握青年学生心理矛盾[N];福建日报;2002年
6 卢盛华;直抵“源头”再发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7 张学斌;认知的心理起源及其发育:遥望两位学术大师的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熊哲宏;儿童发展的先天后天相互作用的动力论[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南京师大教科院博士 王春燕;幼儿生活等于幼儿教育?[N];中国妇女报;2003年
10 曾海娟;电视广告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N];中国教师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熊哲宏;皮亚杰理论与康德先天范畴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吴国宏;蕴涵概念内隐获得与发展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桂春;激进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麻彦坤;维果茨基对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一仑;拓扑占优[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皮亚杰、维果茨基对建构学习观的贡献[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段素萍;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探索情感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任旭林;4—12岁汉族、彝族儿童认知与社会认知维度水平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马纯红;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罗运文;小学生对热胀冷缩现象理解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孔祥艳;高中物理教学内容认知水平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庆功;3~9岁儿童对梦的理解[D];浙江大学;2005年
8 黄文胜;道德运算[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成琰;关于小学语文教育实施经典阅读的探索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欧;激进建构主义教育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614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961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