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本文关键词: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摘要】:"技术熟练型"的集体受训模式的消极影响和教师个人职后的专业孤立现状的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厘清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关系,既要反对忽视教师个体主体意向和价值的笼统的、缺乏个性化的"集体主义"的培养和发展模式,也要反对教师实际成长过程中教师个体各自为伍、个人孤立的"个人主义"的专业发展方式,注意在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之间构建起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合理的关系。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个体发展 群体发展
【分类号】:G451
【正文快照】: 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实践主体来看,势必涉及教师个体的和教师群体的两个层面。其中教师个体的层面主要是指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教师个人其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则有更为丰富的内涵,视我们探讨的立场和具体问题而定:从国家和社会的立场出发,我们探讨教师的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郝明君;靳玉乐;;教师文化的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3期
2 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晓燕;教师教学哲学的叙述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芙蓉;从公开课的利弊反观其未来发展走势[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05期
2 李春玲;;构建教师群体的知识共享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3 张传月;走向自然合作:教师文化的应然发展[J];河池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王晓燕;;论中日“集体主义”观念下教师文化的构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5 曾宁波;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08期
6 张云洁,唐玉光;以合作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严文禄;;培养教师专业能力规律特点的探讨与实践[J];吉林教育.现代校长;2006年Z2期
8 傅建明,林梅娇;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个人主义的冲击[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9期
9 郑航;;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特征、目标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11期
10 韦敏;教师马赛克文化:概念、原因及其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春花;;教师文化:教师专业成长之应有视角[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罗祖兵;从“预成”到“生成”—境遇性教学导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金建生;中小学教师领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利;学校课程领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车丽娜;教师文化的嬗变与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解月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樊华强;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人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申卫革;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马玉宾;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义胜;当代教师的文化使命[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2 罗儒国;教学理论应用的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魏鑫;教师反思的理论研究与现实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佳;德育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师角色转变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沈晴;民国时期著名中学的办学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云洁;以合作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立展华(詹曾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质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震;教师在研究中成长[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翠珍;教师的觉醒[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宋宏福;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洁;人自己创造自己——试析人的发展与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2 陈宝翠;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
3 李魁元;程珍华;;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J];四川教育;1982年11期
4 符丕盛;刘好兰;周豹;叶伍锦;;少年学生个性心理特证的调查研究[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5 周建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J];学习与探索;1983年06期
6 马文驹;;《人类的智能》[J];人民教育;1984年08期
7 杨心德;;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4年01期
8 Ю·Г特罗什娜 ,Д·Х基札多利娜 ,吴凤岗;早期年龄儿童短时记忆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年01期
9 焦风贵 ,王思宁;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手段功能和目的特性[J];河北学刊;1986年02期
10 J.坎托 ,李一平;文化心理学[J];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继亮;李茵;王大华;;成人晚期日常认知及其效能感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贾晓明;肖文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3 田淑荆;赵建龄;;人生发展规律研究[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林怡;;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福建省首届少儿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熊哲宏;李其维;;论儿童文化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的整合研究论纲[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6 林增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结构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7 陶沙;;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特点关系的追踪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8 孙家荣;;人的存在与集体主义[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陈曦;李晓轩;谢晓非;;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价[A];第三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陈妮娅;;校本课程背景中的教师专业成长[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建平;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 马立;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北京师范大学 陈山奇;网上教育与教育观念的变革[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陈琦;网上教育与教育观念的变革[N];光明日报;2001年
5 记者 夏欣;北京出现“教师发展学校”[N];光明日报;2001年
6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N];安徽日报;2002年
7 崔允o7(作者单位: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实验区校本课程研讨会综述[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记者 李建平;高中课改借来“外脑”[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刘秀全;教学行为改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李建平 张宝敏;新课程助推教师专业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赵中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胡惠闵;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改革: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文昊;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学习支持框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立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素质标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爱林;关于思想政治课的主体性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黎雁平;中学语文情感教育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一俊;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晗;走向自由[D];河南大学;2002年
5 胡振京;教育正负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6 傅树京;PDS: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性选择[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林晓华;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杨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干预的效果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9 潘颖;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整合[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9623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962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