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本文关键词: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
【摘要】: 鲁迅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而且是重要的儿童教育家。他十分关心国家未来,,关注儿童教育。在小说中,鲁迅塑造了许多儿童形象,或赞美他们的聪明能干、勤劳善良,或忧虑他们的生活、生存状态,或痛心于他们的虽幼小却早已麻木的灵魂;在散文中,他用写实的笔触回忆了自己求学的经历,凸现出了封建教育的种种弊端;在杂文中,他用手中的笔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儿童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猛烈的抨击。从他的文章和作品来看鲁迅主张要给儿童提供成长必需的精神食粮,对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爱和美的教育,主张要发展儿童的个性,把儿童培养成建设新国家、新社会的“新人”。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仍然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研究,试图构建其较为完整的体系并发掘其现实意义,使之为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服务。 鉴于此,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论述:第一,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形成的思想基础,即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基石、对国外教育思想的接受和对自身经历的反思;第二,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基本旨趣,即对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爱和美的教育,发展儿童的个性,使其成长为“新人”;第三,鲁迅儿童教育的素材观,在寓教于乐思想的指导下,鲁迅指出读本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精神食粮,大自然是儿童不可缺少的成长环境,玩具也是儿童教育的素材;第四,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本部分主要把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与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相联系,指出教育改革要借鉴和吸收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和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关键词】:鲁迅 儿童 教育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40-092
【目录】:
- 内容摘要3-4
- Abstract4-7
- 前言7-9
- 第一章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形成的思想基础9-22
- 第一节 反帝反封建思想是鲁迅儿童教育观的主要思想来源9-14
- 一、关于儿童观10-11
- 二、关于教育目的11-12
- 三、关于封建教育内容及方法12-13
- 四、关于教育环境13-14
- 第二节 国外教育思想对鲁迅教育观的影响14-19
- 一、赫胥黎和达尔文15-16
- 二、卢梭16
- 三、有岛武郎16-17
- 四、爱罗先珂17-18
- 五、马克思18-19
- 第三节 自我反思是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又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19-22
- 一、鲁迅的成长经历19-21
- 二、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21-22
- 第二章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基本旨趣22-30
- 第一节 科学教育22-23
- 第二节 爱和美的教育23-26
- 一、爱的教育24
- 二、美的教育24-26
- 第三节 致力于儿童的个性发展26-27
- 第四节 倾力于“新人”的培养27-30
- 一、要有健壮的体魄27-28
- 二、要具有独立自主、敢于创新的精神28-29
- 三、要有善于反思、主动学习的精神29-30
- 第三章 鲁迅儿童教育的基本素材30-39
- 第一节 读物是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30-34
- 一、鲁迅选择儿童读本的标准30-33
- 二、鲁迅重视三种儿童读物33-34
- 第二节 玩具是儿童教育的基本素材34-37
- 一、《风筝》35-36
- 二、《玩具》36
- 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故乡》36-37
- 第三节 大自然是儿童成长不可缺少的环境37-39
-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7-38
- 二、《故乡》38
- 三、《社戏》38-39
- 第四章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39-43
- 第一节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39-40
- 第二节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40
- 第三节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40-43
- 参考文献43-45
- 附录45-49
- 后记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尧;;当孩子开始沉默——从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中看鲁迅作品思想苦闷的社会意义[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史晓婧;;论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叙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刘占静;;探析初中课文中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J];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0年06期
4 李梅;谈中学语文鲁迅作品中的儿童形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11期
5 唐天军;童真、童趣、童忧——论鲁迅作品中儿童形象的思想内蕴[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6 王黎;;鲁迅对我国儿童文学的贡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7 杨桦;;《鲁迅作品答疑》出版[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04期
8 王银波;;怎样处理鲁迅作品中的“挑脱”[J];语文教学通讯;1991年12期
9 邓时忠 ,徐其超;辛勤酿就百花蜜——读《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J];天府新论;1993年06期
10 张其煌;鲁迅作品中的仿词例析[J];语文天地;2004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2 徐继芳;;普拉东诺夫《七月的雷雨》中的儿童形象解读[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罗甸甸;罗康宁;;文学语言中的“闲话”和“废话”——以鲁迅作品为例[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赵浩鹏;;新课程背景下的鲁迅作品阅读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5 郑庆君;;《王希杰修辞学论集》导读[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6 韩石山;;《谁红跟谁急》辑前小语[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7 崔银河;;鲁迅与蒙古族当代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杨书明;;说说形象[A];中国少年儿童舞蹈论文比赛获奖作品集[C];2005年
9 杜成宪;;从儿童歌谣游戏和绘画透视中国传统儿童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金燕;;关于名人纪念馆品牌打造的几点思考[A];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孙丽萍 许晓青;“时光隧道”还原“人之子”鲁迅[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孙淑清;谁先将鲁迅作品介绍到欧洲[N];吉林日报;2002年
3 王家平;百年来鲁迅作品在世界上的传播[N];学习时报;2011年
4 李宁 郭兵 胡印斌;是鲁迅作品难懂还是我们阅读能力下降[N];中国改革报;2009年
5 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考门斯基大学教授 冯铁;谁是卢克斯?[N];文艺报;2011年
6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出版社:鲁迅并未“撤退”[N];文汇报;2010年
7 马驰;复原鲁迅[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吴怀尧;记忆最深的课文都是鲁迅的[N];财经时报;2007年
9 李世琦;于温文尔雅中见风骨[N];光明日报;2008年
10 余人;年少鲁迅志高远[N];文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红梅;金学铁与鲁迅的杂文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2 王黎君;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D];复旦大学;2004年
3 陈榕;成人审视的牺牲品[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4 薄景昕;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历程[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黄琼英;鲁迅作品语言历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文玲;精神探索,苦难展示与被动化存在[D];吉林大学;2006年
7 苏克军;于无地彷徨—鲁迅作品中的“家”[D];吉林大学;2007年
8 赵大军;儿童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程绍华;中西现代作家创作的色彩观照与读者接受[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景银辉;“文革”后中国小说中的创伤性童年书写[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旭;从鲁迅作品对儿童形象的塑造中看其教育观[D];西南大学;2006年
2 王美珍;中国现代小说中儿童形象的嬗变[D];华侨大学;2011年
3 尉红梅;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茅;从中学语文视角看鲁迅作品的学者解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盈秀;泰国中文专业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与接受[D];浙江大学;2011年
6 赵俊;初中鲁迅作品专题教学设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娜;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筱;浅谈儿童形象在当代影像中的符号化现象[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9 陆韵;我国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形象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10 史凝芳;新中国年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969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969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