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论教师课程力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16 22:10

  本文关键词:论教师课程力及其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课程力 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


【摘要】:教师课程力是包括教师理解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评价课程等能力在内的教师作用于课程的多种相关能力的综合,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要素。教师课程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实施质量和改革效果;影响着教育改革的进程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 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教师课程力 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农村教师课程力问题研究”(项目编号:FFB080534)研究成果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教师课程力是教师专业素养中最为关键、最能体现教师职业特点的能力。探究这种能力及其影响,有助于丰富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教师课程力概念的提出教师和课程是教育活动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教师作用于课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晓蓉,刘要悟;论教师与课程评价[J];教育科学;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双兰;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必要性[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马卫平;体育与人[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胡绪阳;语文德性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骆秉全;美与和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会娟;中学物理教育中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肖庆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林一钢;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双兰;课程改革中教师权利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毛雪梅;我区蒙古族初级中学新课程实施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延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职前教育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巾英;试论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俊华;初中科学课程中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钰涛;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胡学军;武汉市初中科学考试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朝辉;刘树仁;;从“自在”走向“自为”:校长走向课程领导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12期

2 沈小碚,罗入会;课程领导问题探析[J];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3 林智中,马云鹏;课程评价模式及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7年09期

4 钟启泉;;从“行政权威”走向“专业权威”——“课程领导”的困惑与课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07期

5 丁念金;西方中小学课程决策机制的转变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云峰;李增敏;;教师专业发展要回归原点[J];山东教育;2011年13期

2 本刊编辑部;;实践智慧: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词——周小山教授谈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6期

3 汪永贞;;教研员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26期

4 娄维义;;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感受幸福[J];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18期

5 许德顺;;打破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1年06期

6 李伟;;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策略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1年06期

7 ;先睹为快[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24期

8 赵树祥;;立足自我提升,成就教师专业发展[J];天津教育;2011年08期

9 陈晓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措施[J];新课程(下);2011年06期

10 郑瑜;;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之路[J];基础教育参考;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昆峰;;关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对策[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年

2 ;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是新时期的立校之本[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年

3 李娟;;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反思——以西北某县为例[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于学书;符丽萍;;校本研修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5 许光勇;刘俊峰;郝景岐;;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6 张海燕;洪彦;张蕾;;学校研修策略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7 刘淑芬;;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重建[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明确思路 夯实基础 扎实推进教师专业发展[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9 ;构建研训教一体化教师培训体系 促进县域教师专业发展[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10 ;夯基础 激活力 提素质 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毕景涛;助推教师专业发展要抓住四个问题[N];中国教师报;2009年

2 弓彩玲;复兴区着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N];邯郸日报;2009年

3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中校长 程和方;团队评价引领教师专业发展[N];中国教师报;2009年

4 山岚小学 唐亚;加强读书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N];六盘水日报;2009年

5 王大根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由“积累”走向“转型”的教师专业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通讯员 郑红丹;麻城二小多项措施促教师专业发展[N];黄冈日报;2010年

7 记者 夏禾;十六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N];苏州日报;2010年

8 杨柳青一中 安玉静;让生命成长走进教师专业发展历程[N];天津教育报;2010年

9 记者 李伦娥 通讯员 邹平辉 何频;湖南 成立教师专业发展联盟[N];中国教育报;2011年

10 成尚荣 国家督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教师该读些什么[N];中国教师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二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我认同[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许楠;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维度[D];西南大学;2012年

3 陈静静;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生成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飞;引领与自主:学校变革中的教师领导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文昊;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学习支持框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田莉;校本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笑冰;从新手教师到课程领导[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秦立霞;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青;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师徒结对”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赵静;运用知识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艳;美国教师组织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张进;教学模式与教师专业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郝少平;实践生存论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D];西南大学;2010年

6 卢菲;中小学网络教师培训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白永然;理论与经验之间[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反思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燕华;运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赵承琳;中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45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045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f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