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应确立“实践育人”战略
本文关键词:中国教育应确立“实践育人”战略
更多相关文章: 实践育人 实践性教育 教育模式 中国教育 现代化教育 杰出人才 人才培养 教育改革 实践能力 战略
【摘要】:正"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世纪之问,是中国教育之痛。长期以来,我们的所实行的"填鸭式"的"圈养"教育模式,是将"真理"、"价值"、"规范"等一系列教育科学和教育哲学范畴的东西灌输到受教育者的脑中,而忽视、缺乏实践性教育,即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对既有知识的简单传递,而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关注,导致了教育中"实践"品性的缺乏,造成了前述的反差。因此,确立"实践育人"的战略,对于厘清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明确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和方向,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的窘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 中国计量学院党委;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世纪之问,是中国教育之痛。长期以来,我们的所实行的“填鸭式”的“圈养”教育模式,是将“真理”、“价值”、“规范”等一系列教育科学和教育哲学范畴的东西灌输到受教育者的脑中,而忽视、缺乏实践性教育,即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对既有知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丽霞;;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 深化高校教学改革[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年03期
2 赵炎;李华锋;;浅谈教育环境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沈正赋;;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致教育部长并全国教育界的公开信[J];理论参考;2010年05期
4 张美兰;;学校德育:重在实践育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卢翼;;中国教育业发展中的五大失误[J];北方经济;2006年07期
6 蔡立彬;以邓小平德育理论为指导 探索实践育人的德育模式[J];青年探索;2005年04期
7 ;麻辣语录[J];四川教育;2009年12期
8 樊宇;一种有益的尝试[J];班主任之友;2005年07期
9 ;声音[J];山东教育;2010年16期
10 李政;传统文化与未来的中国教育[J];中关村;200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凤霞;张庆;袁玉荣;;“互动式”教育模式在青少年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刘金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日程安排表[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4 刘玉艳;;军事化管理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浅探[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中国教育家大会简介[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6 ;会员活动介绍[A];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田利军;;30年代中国教育现代化思想大讨论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周可桢;;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教育新趋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张文斌;;素质教育与校风建设[A];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蔡其勇;;中英国家课程标准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孙云晓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李文道;走出“男孩危机”[N];家庭医生报;2010年
2 ;为中国教育导航[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晓霞;第二届中国教育家大会开幕[N];科技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贺春兰;背后的推力[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张春铭;“2006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揭晓[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赵婀娜;教育,需要“中国信心”[N];人民日报;2010年
7 显峰;中国教育的“紧急状态”[N];科技日报;2005年
8 记者 翟帆;中国教育新闻网今日正式开通[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原琳;中国教育不能搞产业化[N];华夏时报;2004年
10 丁栋虹;谁“谋杀”了中国教育?[N];上海证券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佩亚;价值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高琛;促进学生优长发展教育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平海;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金霞;河北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D];河北大学;2006年
6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黄健江;20世纪末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王彦力;走向“对话”[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彩霞;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占宝;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增;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2 吴忠檀;中西结合教育模式研究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殷s,
本文编号:1156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15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