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
本文关键词:地方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素养逐渐成为信息化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同时也是终身学习、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必备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地方院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亟待提高,信息素养的培养现状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一些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单位】: 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素养这个概念,正在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素养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其内涵与外延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当中。有关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2 王文f;;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漫雪;师范院校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李浩;;我国高师体育院系开展网络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7年03期
3 马新;关于培养和强化师范生信息素养的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王宇飞,孔维宏;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基本素养[J];成人教育;2004年01期
5 肖红艳,张小莉;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05期
6 刘鹂;试论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若干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10期
7 吴芸,王红主;基于资源的自主型学习模式探讨——《外国音乐欣赏》网络课程的学与教[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8 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9 徐晓东,穆肃,余丽;基于GBS的教学设计的方法——中小学教师自主开发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和教材的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10 李晓新,吴娱;中外信息素质教育比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峰;;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及其培养[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董玉琦;信息教育课程设计原理:要因与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熊才平;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理论与实施框架[D];华中科技大学;2001年
4 张学波;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莫力科;大学生信息能力建设模式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宏涛;论网络时代的教师角色[D];河南大学;2001年
2 黄立新;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IT)教育的研究——从中小学IT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探讨中小学IT教育的选择[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金华宝;高等师范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智敏;在物理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卢辉炬;信息时代学习的嬗变[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沈洁;护理专业大学生信息素质构成、现状和评价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7 杨志珍;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马瑛;基于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温荣元;论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军;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文f;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2 杜玉霞;美国信息素养教育与研究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3 陆宝益,葛泽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之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02期
4 雷晓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太原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勋;;大学生“延缓偿付期”内的心理状况及对策分析[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2 刘荣先;;大学生就诊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J];大众心理学;2003年12期
3 齐原;;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现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4 鲍丽;熊英;;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S1期
5 高燕;赵乃迪;苏展;;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J];大众心理学;2009年02期
6 谢彦彦;;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初探[J];才智;2011年17期
7 郭瞻予;;大学生自主性研究历史与现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郭中然;;大学新生的心理调适[J];大众心理学;2003年11期
9 胡雁波;;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06期
10 张志松;尹国兴;;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探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试析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状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徐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3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杨凯;张烨君;;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特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罗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心理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丁秀玲;韩力争;冯玉州;;大学生的人格描述与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9 杨心德;蔡李平;张莉;;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闫琼;王有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实习生 张婷邋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 段素菊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伍芳辉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讲师 袁光亮;引导比实践更重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杨晨光;教育部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研讨班[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舒斌;我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N];安徽经济报;2006年
4 ;我州特岗教师资教大学生陆续到位[N];恩施日报;2006年
5 沙琼;大学生郁闷时别“硬扛”[N];健康时报;2007年
6 郑祥渊;戴云山麓“高知村”[N];福建日报;2007年
7 通讯员 安立新邋记者 荣肖磊;我省2007年度“助学工程”受助生确定[N];河北日报;2007年
8 桑红;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办法[N];四平日报;2006年
9 周慧虹;就业大学生别被心理不适应难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10 记者 赵大勇邋赵小羽;不善交友致大学生心理疾患,父母有责任[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5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嵘;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张雯;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渭玲;媒体暴力信息对不同现实暴力接触大学生生理心理的不良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3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5 石晓勇;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杨琳娜;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7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8 肖秋萍;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王彦如;山西省大学生SCL-90的常模建立[D];山西大学;2003年
10 张岩;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223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223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