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概念、亲社会行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概念、亲社会行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摘要】: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与社会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是个人对自我各个方面的主观知觉。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捐献、谦让、安慰、同情等。社会适应是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积极的互动关系,是一种良好的关系状态,是个体在与外界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达到的个体内在与社会外界的和谐状态。为了考察自我概念、亲社会行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被试,以《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亲社会行为倾向测量问卷》、《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为测验材料,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自我概念、亲社会行为与社会适应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1.大学生自我概念特点:(1)总体达到了较高水平,各维度得分的高低顺序如下:家庭自我、道德伦理自我、自我认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自我行动、自我满意、社会自我、自我批评;(2)在性别、年级、学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别差异具体表现在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以及总分上。年级差异具体表现在道德伦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上。学历差异具体表现在自我认同、自我行动、家庭自我、自我批评以及总分上。 2.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特点:(1)总体达到了较高水平,各维度得分的高低顺序如下:紧急、情绪性、依从、匿名、利他、公开;(2)在性别、年级、学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别差异具体表现在公开、依从、情绪性、紧急维度。年级差异具体表现在匿名、依从、情绪性、紧急维度与总分上。学历差异具体表现在公开、匿名、紧急维度上;(3)部分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与专业的交互作用。 3.大学生社会适应特点:(1)总体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各维度得分的高低顺序如下:自我适应、情绪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择业适应、满意度、校园生活适应;(2)在性别、年级、学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别差异具体表现在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满意度以及总分上。年级差异具体表现在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及总分上。学历差异具体表现在社会适应的各个维度及总分上;(3)部分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与专业的交互作用. 4.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亲社会行为与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5.大学生自我概念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概念对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亲社会行为对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6.自我概念通过亲社会行为影响社会适应,亲社会行为在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鹏;寇_g;;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评维度的建立与验证[J];社会学研究;2011年04期
2 毕凤娟;;儿童文学中爱的教育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4期
3 张振红;李伟强;;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9期
4 韦慧;;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拒斥的关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6期
5 刘斌;许海文;;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的心理适应调查[J];教学研究;2011年03期
6 王思蓓;;4—5岁幼儿在园同伴关系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07期
7 朱莉琪;;儿童认知发展与高质量教学产品[J];中国教师;2011年16期
8 张婕;;父亲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9 李满仓;;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分析及对策研究——对两个案例的思考[J];大家;2011年15期
10 刘静;梁媛;;感恩的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东;;地震救灾中的表演性亲社会行为对心理层面的作用[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郁;;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分析[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罗洪菊;;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的研究综述[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毕长城;;亲社会行为与社会交换论[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宋凤宁;;高中生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寇_g;;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研究[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寇_g;;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刘秀丽;;两难情境中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谦让行为的调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9 张庆鹏;;建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量维度的思路[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吴鹏飞;;论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学途径[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鹏 黎洁 寇_g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青少年眼中的亲社会行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李荔;李纾:弱者更合作[N];北京科技报;2010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杜会学所博士 王俊秀;富豪进入慈善榜做秀又何妨[N];北京科技报;2005年
4 记者 章会 通讯员 张春蕾 记者 林慎 陈学辉;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多[N];温州日报;2005年
5 陈上(华夏心理网心理咨询师);《海神号》:人在灾难中会暴露本性[N];北京科技报;2006年
6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赵红梅 张军玲;中小学生如何与同伴交往?[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党国英;慈善事业社会化才能健康发展[N];南方周末;2007年
8 王东;人教社驶出“新品旗舰”[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林洁莹;匠心在兹:儿童社会性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张迪;一个“邻里节”的示范意义[N];桂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叶烽;社会偏好的检验:一个超越经济人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张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朱火弟;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及其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张劲松;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齐贵云;西方道德情感主义视野中的移情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刘玉新;高中理科资优生学业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楠;大学生自我概念、亲社会行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蒋雪;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赵爱玲;混龄教育对3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牛素枝;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苗娜娜;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蒋柳;培育听障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干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吴玮;大学生道德提升感状况及其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葛高飞;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家族影响因素的探究与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班兰美;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感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龚涛;大学生的捐助行为及其与人格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56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256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