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场域中的跨文化适应研究:述评与构想
本文关键词:教育场域中的跨文化适应研究:述评与构想
【摘要】:国内文化适应的研究最先应用于移民与旅居者,后拓展至教育场域中。目前多着重于高等教育阶段的来华留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群体,而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图中的外籍学生关注较少。故应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多做一些质性研究,并力图采取一些措施,解决这些学生的种种不适应问题。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基金】:联校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2011-2012年度课题(教育)一级立项资助项目(JY11035)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源起:国外文化适应理论最先应用于移民与旅居者文化适应是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等诸多领域中讨论的热点问题。国外文化适应研究涉及文化适应的词源回溯、研究模型、阶段图示、影响因素和测量工具[1]。国外跨文化适应的研究模型最初主要用于解释移民适应主流文化而采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琴;;藏族儿童内地学习生活的文化适应研究——对双流县就读的藏族儿童群体的调查[J];中国藏学;2009年03期
2 朱国辉;;西方国际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研究述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年02期
3 李繁;;留学生心理健康探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陈晓毅;;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社会意义——以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员工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刘俊振;;论外派人员跨文化适应的内在系统构成与机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6 刘俊振;;跨国企业外派人员跨文化适应核心影响要素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2期
7 陈晓毅;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三层面分析模式——以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员工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5期
8 李怀宇;;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认识[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9 何晓菲;;尼泊尔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卷调查分析[J];才智;2011年16期
10 徐腾飞;;外籍商人在中国城市的跨文化适应调研[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怀宇;;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认识[A];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肖三蓉;美国华人移民的异文化压力与心理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植凤英;西南少数民族心理压力与应对:结构、特征及形成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刘有安;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芮晟豪;传播网络分析:韩国留学生在上海的文化适应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峰;企业自适应能力管理集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高静美;基于认知学习的跨国公司高管团队(TMT)的内部网分层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9 杨彦平;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雪婷;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融合现状及影响因素初探[D];宁波大学;2009年
2 薛莉;传统到现代:南京流动回族族际通婚观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黄文虎;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与结果变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邱婧婧;韩国人在华的跨文化沟通与适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白兰;试论西安市美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卓;来华留学生实施趋同教学管理模式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周陈茜;留学生支援制度视角下的跨文化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苏文;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黄倩;重庆市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沈林;沪滇“对口支援 合作办学”中学生管理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云卿;设计新产品时试验次数的最大化:述评[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03期
2 吴守垣 ,王凤敏 ,王淼 ,周国忠;风吹柳绿春犹浅——对我市课改的述评[J];黑河教育;2003年03期
3 赖永兵;庄子美学思想研究二十年述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蒋莱;当前大学课程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09期
5 杨瑞仁;七十年来域外学者《边城》研究述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马存芳;;大学生自我意识研究述评[J];青海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7 胡春阳;;传播研究的话语分析理论述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5期
8 舒艳;;现象学教育学运用于教育实践述评[J];考试周刊;2008年27期
9 王雨露;;自我调节结构研究述评[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12期
10 胡海军;;媒体伦理研究述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安明;惠秋平;;智力理论发展述评[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毛洪波;;汉语连读变调解释性研究述评[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3 赵岚;;我国图书发行渠道改革研究述评[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4 王德芳;余林;;虚拟社会关系研究述评及展望摘要[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田葆栓;;我国长大货物车的最新进展与关键技术问题[A];特种货车论文集[C];2005年
6 赵婷;周毅刚;;国内城中村研究十年述评[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7 王成城;刘洪;刘善堂;;同一性与组织有效性研究述评[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郭永玉;;维尔伯及其超个人心理学述评[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9 王启才;;考古问今论《大成》[A];杨继洲《针灸大成》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孙玉涛;杨中楷;;我国自主创新研究述评[A];第二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科学学与科学计量学国际学术论坛2006年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波日报 俞永均;浅谈经济述评的几个元素[N];中华新闻报;2009年
2 仕迪 刘学;一周市场述评[N];重庆商报;2001年
3 李玲;工商经检执法局述评结合显成效[N];淮南日报;2010年
4 段江涛 李努生;积极的探索[N];山西日报;2001年
5 周晨;角力“后话音时代”[N];科技日报;2004年
6 项良新;全力推进的“861”[N];安徽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吴迎春;中国:积极为APEC作贡献[N];人民日报;2001年
8 华扬;一周传媒述评[N];检察日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高纪开;站在前台抓教育 领导表率促发展[N];成都日报;2005年
10 龚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篇章[N];人民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娜仁高娃;向“场”而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程舒伟;旧中国国会兴衰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黄瓒;教育场域中的资源争夺、创造与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书才;明清文选学述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陈坚;延续的痛苦——身体社会学视域中的农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凌天松;明编词总集述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季云飞;幼儿教师实践逻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闫旭蕾;教育中的“肉”与“灵”[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云;西方前现代泛诗传统——以中国古代诗歌相关传统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昌良;《新华副刊》之《工人习作专页》述评[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薇;后现代法学述评[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3 陈文静;二十世纪中国影戏研究百年述评[D];四川大学;2006年
4 蒋书同;五四时期湖南报刊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常小军;赛典赤研究述评(1900-2007)[D];兰州大学;2009年
6 陈莹;口语教材述评[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7 费红伟;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邱桂林;新中国二十世纪50-70年代末的对外援助述评[D];湘潭大学;2006年
9 叶淑斌;语用原则述评:跨文化交际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高会彬;南京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研究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567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256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