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课堂评价行为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7-12-11 05:13

  本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课堂评价行为研究述评


  更多相关文章: 新课程改革 课堂评价行为 基础教育 教育结果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的发展,教师课堂评价行为逐渐从"以分论道"为主要目的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提升、构建和谐学习氛围的功能转变。现阶段,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行为在课堂评价活动的反馈方式、评价工具的选择、评价步骤的遴选上都呈现多样化发展。本研究拟对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课堂评价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以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教学评价活动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考。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内江师范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比较研究”(批准号:BEA100034)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一、新课改为何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行为提出了新要求(一)新课程改革对课堂评价提出的诉求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1]课堂评价作为课程评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侯春在;晕轮效应:教师评价行为中的态度误区[J];教育科学;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宪胜;小学新课程改革回顾与存在问题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丁邦平;;学习性评价:涵义、方法及原理[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3 张宇辉,蒋鹤生,李保红;浅议军队医学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指导思想[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张帆,刘浩;市场营销中的晕轮效应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20期

5 时延辉;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6 徐超富;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回顾与展望[J];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7 张仲伟;;寻求教师专业发展与进行双语教学的探索[J];大连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8 王毅;论课程整合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1期

9 巩靖宇;高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10 杜惠蓉;新课程条件下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与思考[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 李彦武;;美国教改参照下我国中小学必修课程设置刍议[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5 张建琼;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宋晓平;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惠红;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鑫德;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思维策略训练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静;化学双语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晓霞;教材改革和高考变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肖庆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海燕;关于构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与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5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露君;中美高校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汪涛;初中化学教学中发展性评价的初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蔡俊;综合科学课程的学生学业评定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高金泰;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开设“矩阵与几何变换”选修专题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才俊;中学历史教学“互动启发”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宪军,王延玲;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与把握[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02期

2 蔡敏;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情感评价[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戈;;关爱生命 关照心灵 关注成长——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思考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3年Z1期

2 邬秀娟 ,禹红;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辽宁教育;2004年Z2期

3 张景凯,王德全;浅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J];鸡西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李宁,张贤蓉;教师教学自我评价的实证研究[J];教育探索;2005年01期

5 孙铁石;教育行政部门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直接推动者[J];吉林教育;2005年06期

6 周新宏;;让教育科研成为课程改革的助推器[J];学习月刊;2006年04期

7 曾瑜;王德清;;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发展的新契机[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6期

8 袁宇;黄绪富;;教育价值观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异化及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06期

9 郭秀敏;李世改;;“三维目标”由“应然”走向“实然”——新课程“三维目标”解读[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6年Z1期

10 武汉市第32中学课题组;张梦君;蔡葵;张新;;新课改下教师专业素质“校本研修”机制研究[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庆发;;春天的落叶让人迷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倾向[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 ;新课程下教师争做研究者[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况琳;;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换[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年

4 周原;;实施校本教研策略,促成教师成长[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5 余武;陈庆军;;试析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育观念创新[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6 陈书;邱笑宸;;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问题较多 规范教材改革刻不容缓[A];2010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汇编[C];2010年

8 解国柱;;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积极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体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9 张素明;;加强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发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10 ;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举行2004年学术交流大会[A];庆祝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专辑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宝庆 靳玉乐;协商课程对新课程改革有何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记者 宋馨;省政府督导组莅临我市检查规范办学行为和新课程改革工作[N];周口日报;2009年

3 本刊记者 冯平;新课程改革带来新变化[N];山西经济日报;2005年

4 宕昌县大寨九年制学校教师 王启智;浅谈“把课堂还给学生”中存在的问题[N];陇南日报;2008年

5 常玉宝;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素质[N];吉林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滢;如何让教师更幸福些[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袁诚 袁玉花;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困惑及思考[N];中国教师报;2006年

8 ;让我们敲响新课程改革的钟声[N];黄石日报;2006年

9 屈兑梅;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N];陇南日报;2010年

10 俞中续(作者系古浪县干城学区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N];甘肃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2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3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姜荣华;课程实施程度的评价工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韩承敏;教育随笔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07年

6 晋银峰;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孙丹儿;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统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小娟;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歆;苏州初中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D];苏州大学;2008年

3 李蔚;新课程视野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万海堂;新课程下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罗金凤;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史品南;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文化建设[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显莲;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孔令桐;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师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红梅;新课程下学生质性学业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熊盛才;基于网络环境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772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2772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b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