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反思“钱学森之问”——基于教育哲学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7-12-19 16:15

  本文关键词:反思“钱学森之问”——基于教育哲学的视角 出处:《太原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钱学森之问” 教育目的 师生关系 课程


【摘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敲响了警钟。对于这一教育问题,不能仅从表面来分析,需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从哲学的高度看,"钱学森之问"可以归因于基础教育阶段儿童地位的漠视、高等教育阶段教师作用的缺失等。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曾提出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这一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它一直存在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当中,只是人们视而不见而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求与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矛盾日益突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英健;杜威课程论的本质特征[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大立;程倩;;从“权威解读”到“生态阅读”——图书馆在经典阅读中的担当与作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2 张佳亮;;大学文化中的价值冲突[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3 徐传银;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性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03期

4 王雪峰,高畅;尴尬的教育学和教育学的尴尬[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5 郭艳华;;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课程的改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8期

6 李红婷;关于数学学科素质教育实施的几个问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阎光才;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8 潘希武;;自由教育的政治性格[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9 施晓光;;为“理性人和民主社会”的高等教育——赫钦斯的《美国高等教育》思想辨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3期

10 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迟艳杰;;范寿康教育哲学思想评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李志英;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更立;异化与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任坤;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海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婷;中学语文生成性阅读教学中生成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敏维盛;改革开放以来甘南基础教育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成瑶;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杨洁;大学生科学人道主义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侯明慧;小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来彦;普通高中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价值观形成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聂吉凤;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偏差及纠正[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刘彦;研究生学术批判思维弱化及其教育调适[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新成;;后现代主义与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2期

2 周昂;;热爱学生 教学相长[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4期

3 王俊;;高校政治理论课价值的新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瞿淑芳;;当今教育热点问题探索[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03期

5 邓飞;;农村教育中的生活世界: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6 曹瑞珍;;师生要和谐 教育须有“度”[J];小学教学参考;2009年12期

7 王向华;;对话教育论[J];教育研究;2010年09期

8 黄成涛;;教育的本质是什么[J];新课程(下);2011年06期

9 郑立平;张乐华;;素质教育背景下再谈惩戒教育之三 剖析教育惩戒的内涵——理清它与体罚、赏识教育的关系[J];山东教育;2011年14期

10 王冰;;试论黄炎培的教师管理思想[J];职业时空;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媛媛;樊晶;;试述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2 张春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3 张颖;;用赏识托起学生飞翔的翅膀[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何彩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孙玉民;;“交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孙丽娜;;坚持“三多三少”教育理念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7 张秀梅;;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8 王茜;陈会昌;;师生关系对小学一年级同伴关系影响的追踪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权江红;伍新春;;教师效能系统训练对师生关系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李利;;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之我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十月舟;“批评教育权”折射的师生关系[N];光明日报;2009年

2 赵彦林;太远太近与恰到好处[N];济宁日报;2008年

3 李兴军;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N];黔西南日报;2009年

4 九江县一中 谢翔;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N];九江日报;2009年

5 双滦区河北承德实验中学校长 李振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N];承德日报;2009年

6 红安四中 耿协金 曾建新;打造良好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N];黄冈日报;2010年

7 山大华特卧龙学校西校区初中部 刘富强 国树锋;素质教育中要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N];学知报;2010年

8 黄山中心小学 杨进;老师,朋友[N];徐州日报;2008年

9 南华县职业高级中学 李秀萍;浅谈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10 姚娜;转差教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N];锦州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2 辛鹏;当代中国高校师生关系冲突的文化透视[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4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海波;教育问题的前提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华伟;高师奥林匹克数学课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陈娴;多元智力的实证研究与物理教学的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惠淑;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目的需要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娜仁高娃;向“场”而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燕;中、英、美大学护理本科专业课程比较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相玲;关心型师生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蒋天策;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方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江平;试论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煜;论民主式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香兰;论网络社会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郭彩华;平等·互动·创新[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郝项莉;师生关系的当代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邱殿成;论高校教师的学生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胡君霞;论创新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与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桂月;《英语课程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08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308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8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