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中学生人际敏感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城镇中学生人际敏感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出处:《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城镇中学生人际敏感现状及其家庭因素,为早期家庭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自编问卷,对722名城镇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人际敏感为(2.08±0.72)分;人际问题检出率为13.4%(男生10.8%、女生15.6%);初一为10.1%、高二为17.9%;初高中分别为10.6%和16.0%(χ2=9.12,P0.01);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为25.5%(OR=2.42);人际敏感分与父母教养方式分偏相关系数最高为0.38(P0.01);存在行为问题的学生人际问题发生率也高,其中自卑嫉妒学生人际问题的检出率是不自卑嫉妒的6.80倍。Logistic回归分析:父亲对学生情感温暖理解、不过度保护,父母关心子女心理健康、母亲对孩子期望高有预防人际敏感问题发生的作用。结论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能降低人际敏感问题发生率。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its family factor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cities and towns,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early family intervention. Methods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Parental rearing style scale and Self-made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722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cities and town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was 2.08 卤0.72). The detection rate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was 13.4% (10.8% for male students and 15.6% for girls); The first grade is 10.1 and the second grade is 17.9; The middle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 were 10.6% and 16.0 respectively (蠂 2 9.12 P 0.01); The number of families whose parents often quarrel is 25.5 / 2.42; The highest 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score and parental rearing style was 0.38 (P 0.01); The incidence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mong students with behavioral problems is also high. Among them, the detection rate of self-inferiority envy students' interpersonal problems was 6.80 times as high as that of non-inferiority env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ather had warm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emotion and did not over-protect them. Parents care about their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nd mothers' high expectation of their children can prevent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problems. Conclusion A good family upbringing environment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problems.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哈尔滨市百行心理咨询研究所;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0552121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获得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1]。中学阶段以人际困扰最为多见。人际关系敏感(简称人际敏感)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含义是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自我意识和消极期待等症状[2]。韩国运用此表对14~19岁青少年进行的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胜利;;中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及其常模的建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2 于连政;侯书文;刘奇男;潘百灵;林刚;李建平;刘黎明;徐肇翊;冯毅平;;辽宁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环境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2期
3 张敏,王振勇;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04期
4 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平;中西医结合及心理治疗神经症24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王运彩;;大学师范生就业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胡胜利;;中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及其常模的建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4 于海鹏,刘一星,刘镇波;应用心理生理学方法研究木质环境对人体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廖金娥;心理干预对神经介入治疗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的影响[J];当代护士;2005年06期
6 虞玲丽,齐瑛,吴雅利;乳腺肿瘤患者手术前心理状况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2005年07期
7 金欣俐,王鸾升;儿科住院病人心因性疾病探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年03期
8 宋小冬,马莹华;心理咨询中的人性观概念[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9 张劲松,许积德,沈理笑,王笑林,刘学政;心理门诊中青少年问题的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03期
10 陈瑜,张小远,刘欢欢,陈军;军校护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4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侯庆;针刺治疗郁证的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3年
2 任弘;体质研究中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3 陈煜辉;中医情志学科建设及情志病证临床防治框架构建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潘毅;心理应激人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常见证型计量诊断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胡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的编制及其筛查参考值、影响因素的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6 严谨;河南省某村HIV/AIDS社会流行病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健;焦虑症的临床现象学、心理社会因素和血浆NE、皮质醇及IL-2的综合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2 王丽芬;福清市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玉霞;延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D];延边大学;2003年
4 欧婉杏;慢性病儿童心理特点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吴锦冲;福州市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詹勤红;集体运动项目对中学生同伴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向慧;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及心理干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8 肖蓉;驻岛礁军人社会支持、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9 赵铁牛;通径分析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10 刘丽萍;sICAM-1与心理社会因素及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敏,陈晓慧,刘金芝,刘爱书,宋国力,吕杰,杨硕,赵清侠;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4期
2 王争艳;气质研究的新视角——行为抑制性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王争艳,侯静;儿童行为抑制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4期
4 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4年02期
5 孙录;高中生个性、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4期
6 卢秀琼;高中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年03期
7 王登峰,崔红;行为抑制量表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8 张玉柱,单和盛,诺敏;高师毕业生的状态-特质焦虑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9 陆斐,楼美丽,徐琴美;护生及高中女生气质类型与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年02期
10 唐秋萍,程灶火,袁爱华,邓云龙;SCL-90在中国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秀梅;刘磊;彭志珍;孙祥义;付林;孙录;;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1年13期
2 刘彩谊;张惠敏;方晓义;宁丽;侯舒艨;陶然;;男性网络成瘾患者人格特点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1年04期
3 曾雅丽;蔡茂华;宋迎秋;;高校大学生人际敏感与社交焦虑相关因素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Z1期
4 金福业;李日成;;考前心理按摩 化解信心危机[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年09期
5 冶明星;;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华章;2011年16期
6 韩玉荣;杜立峰;苏和;刘建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以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新生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李红霞;;基于SCL-90量表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年04期
8 欧薇;杨映萍;朱千;谢琴红;;某医科院校贫困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徐远超;姜巧玲;董彦皓;;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以某二本院校2010级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10 郭琳;刘岑;;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浅探[J];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宏;刘家洁;李雷雷;许红;;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10年论文集[C];2011年
2 李序科;;家庭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3 白湘云;王文忠;;问题青少年的自尊及家庭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郭斯萍;余仙平;;家庭因素在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中的重要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方春艳;郑晓边;;气质性乐观、家庭因素与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韩晓书;;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许晶晶;申继亮;;家庭因素与初中一年级流动儿童自尊关系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简才娘;游远新;;某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周霞;;家庭教养方式与高三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敏;;中学生轻生心理分析与“心理纠偏”[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教师摸清自己的心理脉搏[N];天津日报;2004年
2 郭玉鑫(作者单位:榆中县来紫堡中学);如何转化“学业不良生”[N];甘肃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路庆义;学生很期待 教师很紧缺[N];塔城日报;2010年
4 张正君;“冗繁削尽留清瘦”[N];中国教师报;2003年
5 新浦中学 郁正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浅议[N];连云港日报;2009年
6 王端鹏;青少年“心事”考验家校心理防线[N];济南日报;2008年
7 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马佳佳;从个案谈大学生心理干预[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8 施青濒;莫叫“心病”扰人师[N];文汇报;2002年
9 雅江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泽仁汪堆;影响教育发展原因浅析[N];甘孜日报(汉文);2006年
10 崔翠萍 刘古城 顾英明;加强中小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刻不容缓[N];人民政协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天阳;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晓娟;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3 谢华;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张丽芳;留守儿童自尊的特点及其家庭影响因素[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丽英;上海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海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邢艳菲;特殊家庭结构与初一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陈慧君;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贞娥;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杨绍清;城镇初中生幸福感的特点及家庭因素对其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65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365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