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习不良概念的发展、问题及对策
本文关键词:美国学习不良概念的发展、问题及对策 出处:《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学习不良概念自提出后一直存在争议。学习不良的正式定义和操作定义都存在一些问题。正式定义处于规定定义的发展水平,缺乏科学定义的两个关键元素——理解性和解释性。操作定义缺乏与正式定义的逻辑联系,变异性太大,在实际使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学习不良的定义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
[Abstract]:Bad learning concept has been controversial. Formal an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e formal definition is a stipulative definition, two key elements: the definition of the lack of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 The lack of operational definition and logic connection of formal definition, variability is too large in practic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use.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learning problem, researchers have proposed different solutions.
【作者单位】: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江西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学习不良儿童鉴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0800277)
【分类号】:G571.2
【正文快照】: 近几十年来,针对“学习不良”的研究发展迅速,并对特殊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学习不良仍是特殊教育中饱受争议的类别,这主要是由于学习不良的定义问题造成的。[1]自学习不良概念首次被确立以后,围绕其定义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止。尽管不同的研究者或机构提出了许多学习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小将;刘昌;刘迎杰;;学习不良鉴定的能力-成绩差异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2 张雅明,俞国良;美国学习不良的概念及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梁焕萍;刘娜;;学习障碍儿童的干预训练[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2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彩霞;初中英语学习困难生课堂学习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腾明;初中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及团体干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罗哲;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孙继成;论高中历史学习不良者的外显行为及其认知结构问题诊断与教学策略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郑幼浓;初中学习不良学生的自我概念与防御方式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江晓东;高中生动力贫乏型学业不良个案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辛自强,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研究的社会认知取向[J];心理科学;2001年05期
2 辛自强,俞国良;学习不良的界定与操作化定义[J];心理学动态;1999年02期
3 张小将;刘昌;刘迎杰;;学习不良鉴定的能力-成绩差异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伟;;中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排解[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1年05期
2 崔超;王欢;;近五年来国内青少年学业情绪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15期
3 刘宇;;基于Moodle平台的远程学习监控与动态评价[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方铭琳;“学校精神”浅析[J];中小学管理;1996年10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静;李康;周滨;徐芬;;关于小学学习不良儿童鉴别的初步研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2 金东贤;;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黄红根;;对一例“行为—学习不良”儿童的心理辅导[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4 郭德俊;李玲;;改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的自我功效途径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周亚东;;浅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江苏省苏州新区狮山中心小学课题组;;《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研究》中期研究报告[A];全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C];2004年
7 孙圣涛;张薇;;中学生应付方式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马艳云;;教师评语研究的进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石萍;;7—11岁学习困难儿童行为问题分析[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10 王永丽;俞国良;;职业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及其量表的编制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祁娟;请摘掉我们“差生”的标签[N];大众科技报;2004年
2 孟银凤;每所中学都应该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N];山西日报;2007年
3 罗照春;“留守孩”心里渴望阳光[N];健康报;2006年
4 衣晓峰 本报记者 郑伟;厌学心理严重或是情绪障碍[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伟;两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和成就目标定向的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妍;小学生学业情绪的问卷编制与现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慧娟;初中生的学业成绩与抑郁: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纪辉;关于小学阶段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钟爱萍;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训练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6 张连云;小学儿童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学业成就与孤独感的关系[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7 郭燕燕;中学生学业情绪特点及其干预训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惠蓉;中学差生的自我价值感及其与控制源的关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9 葛静;初中学困生与学优生学业情绪特点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夏丽;学习困难初中生社会行为及教育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17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1417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