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试论中国教育学的作为——基于中美教育学发展境遇的比较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8-09-05 18:37
【摘要】:教育学科在中美两国发展境遇迥异,美国教育学的发展处于最强势的地位,而在中国则处于受冷落的境况。美国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是其作为一种强势学科存在的主要推动力量。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教育学在美国如此繁荣?美国教师的专业化运动和教育学的应用化以及提升学历后收入的提高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教育学科生存环境,对我国教育学的发展提出政策性的建议。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very different.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pedagogy is in the most powerful position, while in China it is in a state of neglect. Graduate educa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discipline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its existence as a strong discipline. What makes pedagogy so prosperou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the professional movement of American teachers, the application of pedagogy and the increase of income aft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al disciplin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dagogy in China.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EIA060218)
【分类号】:G40-05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傅松涛,王俊景 ,郑丽君 ,赵晓凤 ,何逢春;中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樊建华;金志成;;语码转换的文化及心理因素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伍敬芳;赵湘波;;英、日、汉语中的通感现象——从心理学到认知语言学[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赵德全;;概念功能的传译——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翻译[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尤龙;;论《围城》的讽刺艺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谭君强;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干预与意识形态[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7 张清华;解构主义与当代中国小说[J];齐鲁学刊;2003年02期

8 郭风岚;“又A又B”格式的认知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3期

9 罗慧林;《围城》复调的建构和消解[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4期

10 严维华;幽默的语用含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焦亚东;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冯阳;明清小说中的“梦”“异”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全红;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邓光平;我国专业学位设置的政策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芦俊燕;语言交际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嘉;[D];浙江大学;2004年

3 杨红英;《围城》文化负载词(词组)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5年

4 张丽红;英汉原因状语从句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5 刘洪强;齐鲁文化视野下的《金瓶梅》[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涂俊才;我国高等学校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7 吴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纪奕娜;从顺应角度分析《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0 魏忠兰;汉语暗示言语行为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谢安邦,荀渊;对我国建立教师教育认可制度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2 母小勇,谢安邦;论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目标和取向[J];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3 苏君阳,李木兰;论教育硕士“教育管理学”课程的教与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成;;留学生谈美国高等教育[J];人民教育;1950年08期

2 拉里·范戴因,张祥麟;社区学院——美国高等教育的新浪潮[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1期

3 ;美籍学者晋聪博士应邀前来我院讲学[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 汤乃文;;克尔先生访问记[J];科技导报;1980年01期

5 胡希明;;美国高等教育的沿革[J];科技导报;1980年01期

6 谢定裕;;教授任命与升迁[J];科技导报;1980年01期

7 克拉克·克尔;陈延泽;;五种教育策略及其主要变型[J];全球教育展望;1980年03期

8 侯明君;美国高等教育状况[J];比较教育研究;1981年05期

9 J-J.施赖贝尔 ,江小平;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美国和日本[J];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06期

10 汤才伯;;我国第一个留美毕业生容闳述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明道;;师范学校开设“陶课”的必要性[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2 黄立新;;保护濒危中药资源与中医药走向世界[A];濒危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彭焱;孙明;;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高校图书馆的建设[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4 谢仁业;;从产学研合作到科教经互动——教育、科技、经济互动理论初探[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5 蔡国春;;关注“院校研究”:文献、进展与建议[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6 赵丽;;西方发达五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之比较研究[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7 张敏;;漫谈智慧教育——用智慧搭建英语乐园[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C];2004年

8 牟艳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向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宏观考察[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志刚;郑存库;;论一般地方高校的个性化发展[A];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叶立新;舞蹈在生命中踊跃[N];安徽经济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严华;当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N];安庆日报;2005年

3 吕炜;教育投入4% 目标仍在前方[N];中国财经报;2005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檀传宝;教育学研究的蛋与鸡[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金文;《小学写字教学手册》问世[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记者 朱振岳;构建少儿校外教育课程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卢找律;护航高等教育的“顾问轻骑”[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舒 文;中国教育学走过沧桑百年[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河北理工学院 姚冰;美国多元化筹措高等教育经费[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黄勃(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往事可鉴温故知新[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姚云;美国高等教育立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爱民;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起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马立武;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宪法权利保障探析[D];河北大学;2004年

5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蔡国春;美国院校研究的性质与功能及其借鉴[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郭德红;20世纪美国大学课程思想演变[D];河北大学;2005年

8 和飞;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王英;美国研究型大学早期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10 王保星;南北战争至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慧敏;当代美国的高科技与高等教育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2 王朝梁;美国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研究及启示[D];河北大学;2000年

3 张薇;论美国高等教育创新的理念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长伟;实践哲学:教育迷惘中的选择[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5 涂渊;第三次教育理论革命[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柳倩华;论美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期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钟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质量控制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郝有隽;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与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白健;中美高等教育依法治教之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徐巍;博克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25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225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d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