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论协商课程的中国式情结

发布时间:2018-11-19 20:13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协商课程的话语之声日渐强势。然而,协商课程在中国本土的适应过程中出现了内涵异化、模式僵化、态度踌躇的病理性表征。造成协商课程顾此失彼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现实遭遇中的中心—外围的推广模式、经验主导的思维样态以及内忧外患的交往理性。因此,在中国课程场域中,协商课程模式应立足现实,从课程改革的倡导者、促进者和实施者三方关系入手,在涂鸦板、天平以及药理学的隐喻诠释中,为实现"包容式发展"探寻一条平衡的和合路径。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discourse of the negotiation curriculu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werful.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in China, the negotiation curriculum has appeared the pathological representation of connotation alienation, rigid model and hesitant attitud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embarrassing situation lie in the central-peripheral promotion mode, the experience-led thinking mode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 rationality. Therefore, in the Chinese curriculum field, the negotiated curriculum model should be based on reality, starting with the tripartit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advocates, promoters and implementers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in the metaph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Tu Opium, balance and Pharmacology. In order to achieve "inclusive development" to explore a balanced path of harmony.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渤海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衣俊卿;;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阻滞力[J];学术月刊;2006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艺书;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争论[J];城市问题;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晶;郝德永;;苏联合作教育学对我国新课改的启示[J];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01期

2 王小平;;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3 兰虹;;浅谈师生的沟通艺术[J];华章;2010年29期

4 明琳;;教育需要“爱”[J];青春期健康;2009年03期

5 陈海燕;;批评的方法与艺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1期

6 张福乐;;浅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5期

7 张宏;;教学中教师干扰问题及对策[J];文学教育(下);2008年11期

8 李树峰;;教学失控的非线性因素分析[J];江西教育;2009年14期

9 何旭明;陈向明;;教师的自我表露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质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08期

10 车雪琴;;构建合作与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J];文教资料;2010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家楣;樊琪;袁军;卢盛华;贺雯;刘伟;;对学生情感分类及其评价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宋庆发;;春天的落叶让人迷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倾向[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费玉娥;唐建良;李婷;王莲娥;;不同阶段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比较分析[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罗晓燕;周福轩;;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是教育成功的前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5 ;新课程下教师争做研究者[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陈书;邱笑宸;;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秀荣;;谈教师对学生的爱[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8 况琳;;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换[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年

9 苏家文;沈新宇;赵少雄;;高校体育生网络成瘾及心理健康水平分析[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赵鸣九;;大学青年教师16种个性因素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志纯;新课程改革以农村为重[N];安徽日报;2004年

2 叶慧君 丁德龙;新课程改革不拒绝“作秀”[N];中国教师报;2004年

3 教育部副部长 袁贵仁;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力师资保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宋维萌 吴颍惠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张业强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史学贵 贵州省毕节实验区教育局局长 单秀梅 人民大学附属小学老师;新课程改革 让教育走近实践[N];人民政协报;2009年

5 苏州工业园区教研室 卜延中;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用新的理念活化自己的角色[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郭晓静;新课程改革新在哪里[N];重庆日报;2003年

7 记者 黄志武;扎实做好新课程改革工作[N];西藏日报;2004年

8 赵仁梅;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N];西藏日报;2004年

9 吉林大安市一中 宋伟民;怎样让学生静下来[N];中国体育报;2001年

10 记者冯姣 通讯员陈欣;新课程改革春潮滚滚[N];浙江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朝红;影响教师政策的中介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4 周润智;被规约的教师职业[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黎明;知识教学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李艺敏;我为什么不如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赵荷花;学习的教学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金凤;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红梅;新课程下学生质性学业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顾静怡;新课程背景下传统教师行为与现代教师行为的辩证分析[D];苏州大学;2009年

4 葛丽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惩劝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范涌峰;新课程改革的人本路向检视[D];西南大学;2010年

6 熊盛才;基于网络环境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宋时春;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对课程的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杜开飞;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阻抗的知识观检视[D];西南大学;2009年

9 赵显莲;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贺晓立;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师生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43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343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d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