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大学生孤独感水平与应对方式特点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26 20:11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和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不同孤独感程度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差异。方法采用孤独感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424名高校学生进行问卷测量。结果①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城乡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t=3.464,P0.001;t=-2.093,P0.01),在年级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②大学生应对方式在性别(t=-4.524,P0.001)、城乡(t=2.325,P0.01)及年级[F(3,420)=5.503,P0.01]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学科变量上差异不显著;③大学生孤独感水平(高,中,低)与应对方式各分量表得分显著相关[解决问题F(2,420)=19.667,P0.001;自责F(2,420)=11.302,P0.001;求助F(2,420)=24.797,P0.001;幻想F(2,420)=6.170,P0.01;退避F(2,420)=7.173,P0.01;合理化F(2,420)=5.186,P0.01]。结论积极的应对方式训练,可能会有效地缓解学生的高孤独感。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egree of loneliness. Methods 424 college students were measured by the questionnaire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3.464, P0.001; t =-2.093, P0.01) on the gender and urban and rural variable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grade variables; the coping styl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variables of sex (t =-4.524, P0.001), urban and rural (t = 2.325, P0.01) and grade[F (3,420) = 5.503, P0.0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bject variables is not significant; the level of loneliness (high, middle and low)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scores of each component table in the coping mode[Problem F (2,420) = 19.667, P0.001; Self-blame F (2,420) = 11.302, P0.001; recourse F (2,420) = 24.797, P0.001; fantasy F (2,420) = 6.170, P0.01; Retract F (2,420) = 7.173, P0.01; Rationalization F (2,420) = 5.186, P0.01). Conclusion The positive coping style training may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students' high loneliness.
【作者单位】: 中国.大连外国语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2期

2 唐民;;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3期

3 马素红;;在校硕士研究生孤独感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10期

4 任宇石,李向民;国企改革中的政府行为——锦州万得工业集团资产重组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6 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维良;教师的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2 张力为;信度的正用与误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张力为;效度的正用与误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4 杨清;李艳翎;李军;;运动员应激应对策略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5 曹晖;肖伟;曹聘;王鹏;;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应对方式关系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林德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吕薇;英玉生;;浅谈高职生应对困境的方式及特点[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梁宝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3期

9 邓丽芳;王瑞;郑日昌;;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2期

10 曾雪梅;曾云华;冉井珊;;大学生孤独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体辅导员;;华侨大学90后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2 ;RESEARCH IN COPING STRATEGY OF ARCHER[A];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Asian-South Pacific Association of Sport Psychology[C];1999年

3 周利;;大学生学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研究评述[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黄秀娟;黄红清;阎茹;;外语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5 杜天骄;;医学生就业压力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6 杜天骄;;医学生就业压力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琼;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证心理应激及内分泌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3 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毕重增;自信人格理论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5 吕厚超;青年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胡志;我国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董会芹;3-5岁儿童同伴侵害的一般特点及其与应对策略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丽;完美主义、应激、应对、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楠;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孙曜;社会支持对自考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钱晓燕;苏州部分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应对方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杜鹃;不同文化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周春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伟珍;高中艺术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陈抗;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楼青;女性性服务工作者负性情绪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曹晶;沈阳体育学院大一学生人格特质、应激生活事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0年

10 汪莹;高水平运动员压力应对与心理干预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韦耀阳,李晓;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3 张镇,刘铁艳;应对理论与疾病关系的研究[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年04期

4 谢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校别、性别及焦虑水平差异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方志伟,祝国群;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年03期

6 杨文娇,周治金;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人格特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李传银,檀立,刘娅俐;大中专生孤独、抑郁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01期

8 孟晋;533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2期

9 韦耀阳;高中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李韬;姚斌;汪勇;;大学生网络使用与孤独、抑郁的关系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玲;王站站;;大学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刘芳;刘世瑞;;大学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J];科学决策;2008年10期

3 陈琴;薛丽云;;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陈功香;王本法;;高中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08期

5 何晓燕;赵国秋;曹日芳;汪永光;石志道;;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0年10期

6 陈莹;贵永霞;;论个人价值观与心理健康[J];法制与社会;2009年19期

7 周天梅;;应对方式在受嘲笑汉藏中学生孤独感上的预测作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8 冯蔚;;师范院校大四毕业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J];今日科苑;2010年14期

9 张智;李文芳;梁庆;董瑶洁;周波;廖峻;胡发稳;;中学生日常烦恼与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7期

10 彭虎军;魏书堂;;高中生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嘉玮;崔光成;张冬冬;;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孤独感的相关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2 秦爱粉;李秀珍;付树旺;朱宏日;冯正直;曹佳;杨国愉;;装甲兵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路径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林玲;;连江、长乐海外留守儿童孤独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杨雅婕;;大学生人格障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黄银湖;;心理健康教育——架构心育的桥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6 饶丽君;;90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探微[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7 刘一村;;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春风化雨二十载 真情呵护学子心——福建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十年回顾与展望[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9 常艳娥;;进一步推进军校心理健康教育[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高文军;;盲校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二虎 孟旭;从大学生应对SARS看心理健康教育漏缺[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罗国淮;帮助孩子解开“成长的烦恼”[N];深圳特区报;2007年

3 孙刚;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学[N];天津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吴芳和 通讯员 张灿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哪些误区?[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苏宏;心理健康教育大家谈[N];辽宁日报;2000年

6 刘佳;心理健康教育别忘了农村[N];四川日报;2003年

7 史力 作者单位:台安县人民检察院;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N];鞍山日报 ;2006年

8 宋黔云 姜文静;打开“心门”[N];贵州日报;2006年

9 施芳;砥砺童心[N];人民日报;2007年

10 白晓峰 赵海蛟;要加强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N];铁岭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简福平;不同孤独感农村留守儿童对亲情缺失信息的加工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肖e

本文编号:2485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485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c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