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基于网络课程的“电子档案袋”学生多元发展评价平台构建

发布时间:2019-09-06 08:15
【摘要】: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被誉为知识经济时代。如果说,知识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动力,那么教育和学习就是知识经济发展中名符其实的发动机。但在新世纪,教育和学习的概念、组成及运行方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增加了一个最重要的参与者----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教育、学习等生存与生活方式,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语言”,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重要的交流工具基础之一;最具代表性的,即是“网络”的出现与应用。在教育领域,网络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得到人们的认可和使用;网络学习成为继传统学校教育学习之后,最为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无论是在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性等方面,都已有了明显改进。但我们仍不能回避其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网络课程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系统化知识重要来源的今天。纵观当前已有网络课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不难发现,多数网络课程中存在着重教学内容设计、轻评价环节设计等问题,评价也是以自测题、单元测验题等形式为主,尤其是评价目标中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生情感、学生价值观以及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的评价。并且现有的网络课程评价方式、工具的静态性也难以及时与有效的反映学生个体的实际学习情况,不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构建、设计与实现多元化的、符合网络课程学习特点的“多元发展评价”体系和工具,促进学生的多元与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为进一步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本研究针对网络课程评价中大部分采用结果性、总结性评价,而多元化、过程性与发展性的评价很少开展的实际情况,以发展性评价思想为指导,借鉴其它评价思想,构建了基于网络课程的“电子档案袋”学生多元发展评价平台。平台构建依托于已有网络课程的教学与评价模块,具体研究构建和开发了“电子档案袋”的各功能模块,包括注册登陆模块、前台展示模块和后台管理模块。通过基于网络课程的“电子档案袋”学生多元发展评价系统的具体应用结果表明,基于网络课程的“电子档案袋”学生多元发展评价系统不但能够实现学生学习资料收集、促学反思等功能,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多元与全面发展。“电子档案袋”多元发展性评价平台的构建,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网络课程多元发展评价体系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图文】:

电子档案,页面,注册页面,数据库


图 5.1 基于网络课程的“电子档案袋”登录页面注册页面是记录学生、教师基本个人信息的主渠道,一般包括用户名密码确认、真实姓名、性别、基本联系地址、联系方式、个人爱好等还应该有所属的班级信息等。用户注册页面的开发,大体有以下几数据库的建立。建立数据库的目的是保存注册用户的基本信息,这注册页面中的字段名一致。如:将保存学生信息的数据库字段命名为用情况下,Access 数据库已经完全能够支持学生电子档案袋功能的还需要建立一个表,将其命名为 user.mdb,表中各字段是与注册页面的个人信息是相对应的,并且一定要用英文来命名,username 表示 表示用户密码,sex 表示用户性别等。在注册页面中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ASP 网页开发中,建立与数据库LE DB、ODBC 驱动程序来实现。即任何一种数据库中,必须具备 OLE DB,才能在 ASP 网页开发中利用 ADO 对象实现与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存取是通过语句来实现。便把数据库连接语句的重复使用,可以将其单独保存成一个网页,

电子档案,用户注册


图 5.2 基于网络课程的“电子档案袋”用户注册展示模块展示模块是基于网络课程的“电子档案袋”面向访问与使用用户的最对学生进行多元发展评价的主要实施与反馈渠道;因此,前台展示模与否是教师、学生参与多元发展评价的关键。前台展示模块由以下几、学生作品集、我的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记录和素质发展记录在线交流的论坛。习、反思日志与作品集合、反思日志与学生作品相对来说内容都很随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作的作品以及依据实际情况对自己学习过程、作品的反思体会记录杂、多样的,,因此该模块分类的设计不可划分过细,应该尽量体现多体内容、分类可以由学生自行规划、创建和设定。而对于电子档案袋、开发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才能使用更加合适的媒体来呈现学生多样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3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昀;交互式电子档案袋系统的框架设计[D];广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32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532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f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