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人格、自动思维关系研究
【图文】:
绪调节策略和自动思维三者间的关系模型,经修正得到人格特质中P、愤怒情绪调节策略和自动思维的模型图(见图1)。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指数良好(χ2=41.431,df=19;NFI=0.967,IFI=0.982,TLI=0.973 CFI=0.982,GFI=0.971,RMSEA=0.058)。在结构模型中,P人格特质对愤怒情绪调节的6个维度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表6 艺术类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自动思维的相关情绪调节策略愤怒情绪调节策略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转移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人际支持自动思维-0.187**-0.197**-0.287**-0.207**-0.109**-0.216**悲伤情绪调节策略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转移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人际支持自动思维-0.203**-0.162**-0.257**-0.241**-0.143**-0.224**快乐情绪调节策略快乐寻求支持分享认知重评表达抑制自动思维-0.293**-0.306**-0.222**-0.115**图1 愤怒情绪调节策略、P人格特质与自动思维关系3.4.2 艺术类大学生悲伤情绪调节策略、人格特征与自动思维的关系根据相关分析结果
绪调节策略和自动思维三者间的关系模型,经修正得到人格特质中P、愤怒情绪调节中的3个策略和自动思维的模型图(见图2)。结果表明,模型的拟合指数良好(χ2=3.776,df=4;NFI=0.995,IFI=1.000,TLI=1.001,CFI=1.000,GFI=0.996,RMSEA=0.000)。在结构模型中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志霞;姜乾金;钱丽菊;任伟荣;冯锐;;负性自动思维与人格特质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1期
2 吴志霞;任伟荣;钱丽菊;冯锐;姜乾金;;人格特质影响负性自动思维的性别差异[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郝彦;;浅析消极言语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姜乾金;;心理应激多因素系统(综述)——20年来对心理应激理论及其应用的探索[A];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凤莲,梁磊,杨菊香;医科大学学生生活事件及其与焦虑、抑郁关系的调查[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杨明;;221名大学生的EPQ和SCL-90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3 付宗国,张承芬;关于师范生人格特点的调查与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5期
4 钱海明,李宏翰;SCL—90对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理解、误用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
5 闫荣双;儿童情绪调节研究方法初探[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曹日芳,蒋丽华,陈树林,唐文新,宋海东,王泽民;抑郁病人自动思维研究[J];现代康复;2001年03期
7 陈会昌,李苗,王莉;延迟满足情境中2岁儿童对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延迟策略的使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1期
8 张月娟,阎克乐,王进礼;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1期
9 王滔,张大均,陈建文;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5期
10 贾海艳,方平;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震宇;团体指导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赵春黎;不同目标定向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英武;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徐馨琦;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人际压力及情绪反应关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淑娟;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贾静;影片片段诱发情绪的生理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段小池;生活事件、情绪调节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朱翠英;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宋欣欣;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教养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10 李春雷;大、中学生价值观与抑郁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原;;情绪调节研究述评[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2 程利;何媛媛;欧阳含璐;李光普;李红;;对恐怖情绪的调节: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差异——一项ERP研究[J];心理科学;2011年04期
3 张钦;王岩;罗峥;陈静;;记忆活动中情绪调节的效果和认知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9期
4 张文海;卢家楣;张庆;;青少年气质对其情绪调节的影响:教师情感能力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1年04期
5 李雯;张大均;雷昌雄;;焦虑调节:接受策略与表达抑制、认知重评策略之比较[J];心理学探新;2011年04期
6 郭薇;陈旭;杨楠;;安全基地启动及其脑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5期
7 马玲丽;;同场对抗性项目运动员不良情绪的调控[J];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04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英武;方平;车宏生;;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陈会昌;王莉;;2岁儿童在实验过程中的情绪调节策略及其与行为抑制性的相关[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李悦;;情绪调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调查研究[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4 朱艳新;杨丽珠;张日f;;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结构及特点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谢金菊;谷传华;赵海灵;;初中生家庭功能、情绪调节与人际交往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李英武;方平;;情绪、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李英武;方平;车宏生;;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陈英和;;3~5岁幼儿情绪能力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马英;方平;陈燕;杨薇;;情绪预测偏差与决策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杨海燕;;大学生情绪调节对记忆的影响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乔云雁;情绪性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冬梅;青少年心境动态发展特点及不同调节策略对其心境变化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丹;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家庭功能、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海燕;青少年恐惧情绪再评价调节脑机制fMRI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改;情绪反应的动力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8 鲍立铣;上海刑警情绪及情绪调节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方平;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贤英;大学生双向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2 刘红梅;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周碧薇;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中性教育材料记忆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胡静;视障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依恋及其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富花;情绪调节策略对生气情绪的调节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芳;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下情绪对注意网络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闫娜;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反应抑制的影响[D];西安体育学院;2011年
8 张萌萌;愉悦情绪调节策略的实验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娜;习惯性情绪调节策略对风险决策的影响[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10 贾海艳;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43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543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