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攻击性结构因子与相关因子初探
发布时间:2017-05-03 00:02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攻击性结构因子与相关因子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攻击行为与攻击倾向是人类各个学科倍加关注的课题,对于攻击性各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并不清晰透彻,也难以形成系统,本文旨在将攻击划分为攻击性特质、攻击性情境以及攻击性表达三个方面,针对攻击性特质对攻击性内部结构进行探索。提出攻击性结构因子与攻击性相关因子,自编攻击性特质问卷探索攻击性的结构因子。并讨论特质性攻击性与自尊、孤独的关系以及特质性攻击性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 1.自编的攻击性特质问卷由5个攻击性结构因子组成,5个因子分别为:报复性、易怒性、敌意性、烦躁性和冲动性。 2.本研究考察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各因子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以及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结果表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与信度。 3.通过对攻击性以及攻击性5个因子与自尊的相关分析发现,自尊只是作为攻击性的相关因子而存在,通过冲动性作为中介变量从而间接的影响着攻击性。 4.孤独与攻击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相关系数并不高,决定系数很低。说明孤独也只是攻击性的相关因子而不是结构因子。 5.研究发现男女特质性攻击性差异显著,女性特质性攻击性水平显著高于男性。并且在冲动性以及易怒性两个方面,女性的冲动性水平以及易怒性水平显著高于男性。
【关键词】:攻击性 结构因子 特质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8
- 1. 绪论8-13
- 1.1 攻击行为—攻击性的表达8-9
- 1.2 攻击倾向—攻击性的特质9-10
- 1.3 攻击性的情境10-13
- 2. 攻击性的理论13-21
- 2.1 生物性与习性学的理论13-16
- 2.1.1 精神分析学派13-15
- 2.1.2 习性学观点15
- 2.1.3 进化心理学理论15
- 2.1.4 生理学观点15-16
- 2.2 攻击——挫折假说16-17
- 2.3 兴奋——迁移学说17
- 2.4 社会学习理论17
- 2.5 认知理论17-19
- 2.5.1 信息加工理论18
- 2.5.2 归因理论18
- 2.5.3 社会问题解决理论18-19
- 2.6 攻击性为一般模式19
- 2.7 攻击性理论小结19-21
- 3. 攻击性的研究方法21-24
- 3.1 观察法21
- 3.2 访谈法21
- 3.3 案卷调查法21-22
- 3.4 问卷法22
- 3.5 提名法22-23
- 3.6 实验室实验法23
- 3.7 内隐攻击性的研究方法23
- 3.8 攻击性研究方法小结23-24
- 4. 攻击性的相关研究24-29
- 4.1 攻击性的结构与维度24-26
- 4.2 攻击性的性别差异研究26-27
- 4.3 攻击性与自尊相关研究27
- 4.4 攻击性与孤独相关研究27-28
- 4.5 攻击性与人格特质相关研究28
- 4.6 攻击性个体与攻击群体研究28-29
- 5. 问题提出29-32
- 5.1 对已有研究的思考29-30
- 5.2 攻击性结构因子与相关因子30-31
- 5.3 研究目的31-32
- 6. 实证研究32-44
- 6.1 量表编制32-37
- 6.1.1 维度与项目选取32
- 6.1.2 题目编制32-33
- 6.1.3 第一次施测33
- 6.1.4 项目分析33
- 6.1.5 探索性因素分析与维度确定33-34
- 6.1.6 正式量表的编制34-35
- 6.1.7 第二次施测35-36
- 6.1.8 验证性因素分析36-37
- 6.2 量表信度检验37-38
- 6.2.1 内部一致性信度37-38
- 6.2.2 半分信度38
- 6.2.3 重测信度38
- 6.3 量表效度检验38-40
- 6.3.1 内容效度38-39
- 6.3.2 结构效度39-40
- 6.3.3 校标效度40
- 6.4 攻击性与自尊40-41
- 6.5 攻击性与孤独41-43
- 6.6 攻击性特质的性别差异43-44
- 7. 讨论44-51
- 7.1 攻击性特质量表的编制44
- 7.2 攻击性的结构因子与相关因子44-45
- 7.3 特质性攻击性的性别差异45-47
- 7.4 攻击性的特质、情境以及表达47-48
- 7.5 关于攻击性研究的不足与设想48-51
- 7.5.1 攻击性的概念48-49
- 7.5.2 攻击性的度量49
- 7.5.3 攻击性的测量49
- 7.5.4 攻击性的发展49-50
- 7.5.5 攻击性的性别差异50-51
- 8. 结论51-52
- 8.1 攻击性特质问卷51
- 8.2 问卷信效度51
- 8.3 自尊与攻击性的相关分析51
- 8.4 孤独与攻击性的相关分析51
- 8.5 特质性攻击性男女性别差异51-52
- 参考文献52-58
- 附录58-61
- 致谢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潘绮敏;张卫;;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1期
2 叶茂林;刺激物属性与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3 杨爱荣;护理记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81年01期
4 徐大真,杨治良;内隐社会认知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张文新;80年代以来儿童攻击行为认知研究的进展与现状[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6 张蔚;张文新;;攻击行为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国华;罗夏测验攻击变量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2 刘思硕;初中男生个体攻击性与群体攻击性的差异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莲;学业不良初中生内隐攻击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夏敏;大学生自尊稳定性与攻击性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攻击性结构因子与相关因子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19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41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