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人性论中的教育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12:00
本文关键词:荀子人性论中的教育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荀子在人性的研究上得出——“性恶论”思想,与儒家人性论的主流思想——“性善论”相对立。[1]荀子的人性论思想更深刻的剖析了人性的本质,认识到人性本能的原始欲望,并没有回避人性的弱点,而是在此基础上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研究,采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可以说荀子在对人性问题上的研究迈出了艰难而伟大的一步。今天我们在研究荀子思想的时候涉及到:教育思想、法律、礼学思想等方面都是在其人性论基础上进行的。 本文对荀子人性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进行了详细阐述,梳理了荀子人性概念的界定和内涵,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化性起伪”的主张,认为荀子性恶论的提出是为了突出后天的“伪”,即人为地改造和教化,并以此来指导当今的教育活动。荀子将人性的改造最终落实在“学”上,充分体现了荀学的“认知论”特征。荀子教育理论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详细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并构建了自己完整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系统。荀子的教育方法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学习荀子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弘扬儒家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积极指导作用。 本文主要从六个部分对荀子人性论中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和论述: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论文的选题依据、背景、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荀子人性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诸子关于人性论的思考,详细阐述了诸子人性论对荀子的影响;第三章分析荀子人性论的内涵,具体分析了荀子人性论中“恶”的基础,思想的特色、内容以及以人性“恶”为基础的其他思想,进而形成对荀子人性论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第四章在荀子人性论基础上从多角度审视荀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包含的德育思想;第五章主要探究了荀子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最后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简要总结和评述。
【关键词】:荀子 人性论 化性起伪 教育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0-0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2
- 1.1 研究背景8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8-10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0-11
- 1.4 研究方法11
- 1.4.1 文献研究法11
- 1.4.2 综合分析法11
- 1.4.3 系统论方法11
- 1.5 研究的创新点11-12
- 1.5.1 新视角11
- 1.5.2 新切点11-12
- 2 荀子人性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2-20
- 2.1 社会背景12-15
- 2.1.1 经济状况12-13
- 2.1.2 社会政治13-15
- 2.2 思想背景—先秦诸子的人性思想15-20
- 2.2.1 先秦文献中的生与性15-20
- 3 荀子的人性论思想20-28
- 3.1 荀子人性论思想的形成20-21
- 3.2 荀子人性论对"性"的内容的界定21-23
- 3.2.1 人的本能欲望21-22
- 3.2.2 感官的认知能力22-23
- 3.2.3 人的本能欲望和认知能力的关系23
- 3.3 荀子对人性恶的论证23-26
- 3.4 对荀子性恶论的把握26-28
- 3.4.1 人性是产生恶的根源26-27
- 3.4.2 荀子性恶论对欲望的肯定27-28
- 4 荀子的教育思想28-42
- 4.1 为学之道28-30
- 4.2 客观环境的影响30-31
- 4.3 教育中的德育31-42
- 4.3.1 德育的目标31-32
- 4.3.2 德育的内容32-39
- 4.3.3 德育的方法39-42
- 5 荀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性启示42-46
- 5.1 "化性起伪"塑造人格42-43
- 5.2 师法引导与当代模范教育43-44
- 5.3 改善习俗与当代环境教育44
- 5.4 公民教育体系的完善44-46
- 6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1-52
- 致谢52-5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晓璐;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荀子人性论中的教育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2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42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