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小群体的生成及其引导
发布时间:2017-05-03 20:06
本文关键词:学生小群体的生成及其引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学生小群体是由有某种共同点的学生之间因互动而生成的人数较少的关联体。在群体视角下,学生小群体具有“共同属性”和“交往互动”两种属性。在小群体视角下,学生小群体是成员人数比较少的群体,具有人数少、互相作用影响、直接面对面交往等特征。在教育学视角下,班级是学生小群体的母体,学习活动是生成学生小群体的温床,生活空间形塑学生小群体的形态。学生小群体的存在现状可以从其类型、特点和作用等方面获得基本认识。 学生小群体可依照其生成原则和方式、性质和作用、维持的时间长短、成员的构成情况等维度而生成丰富的类型。学生小群体所具有的向善性、可转化性、成员凝聚性、活动一致性、从众性等特点为教育引导学生小群体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学生小群体具有多种教育价值,并对教育管理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如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沟通感情传递信息、浓厚学习氛围,但学生小群体存在的干扰性、排他性、非理智性、破坏性等也会对教育和管理活动产生消极作用。 学生小群体的生成有自然性和人为性的原因。自然性体现在学生自发地、自然而然地结成小群体。人为性因素主要从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内部运作需求和内外交互作用等方面去认识。学校、班级管理制度的消极影响、教师的教育不当、校风班风不好等因素是学生小群体增多的原因,学生个体情感需要未得到满足、缺乏社会认同感、人文关怀缺失等因素也是生成小群体的原因,学生面临的过度竞争、共同命运的体验和任务相互依赖同样促使学生小群体生成。从这些方面看,人为性因素体现得更为明显。 学生小群体的教育引导要克服“全盘否定”观、“洪水猛兽”观、“放任自流”观等误解,坚持“因群而异”和“因势利导”的原则,对积极型小群体要支持和保护,对中间型小群体要鼓励和吸引,对破坏型小群体要转化和瓦解。通过加强班级、寝室等正式群体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教育活动、树立健康的人际交往观、抓核心人物等途径进行教育引导。针对不同的小群体采用激励法、信任法、吸引法、诱导法、离间法等教育引导方法,以引导学生小群体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学生 小群体 生成 引导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7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导论8-19
- 一、问题的提出8-15
- (一) 学生小群体研究的现实需求8-9
- (二) 学生小群体研究的研究背景9-15
- 二、研究的问题15-16
- 三、研究的方法16-17
- 四、本文的结构17-19
- 第一部分 解读学生小群体19-27
- 一、群体视角下的学生小群体19-22
- (一) “学生小群体”的含义19-20
- (二) 学生小群体的基本特征20-22
- 二、“小群体”视角下的学生小群体22-24
- (一) “学生小群体”的含义22-23
- (二) 学生小群体的性质23-24
- 三、教育学视角下的学生小群体24-27
- (一) 班级是学生小群体的母体24-25
- (二) 学习活动是生成小群体的温床25
- (三) 生活空间形塑小群体的形态25-27
- 第二部分 学生小群体的存在方式27-44
- 一、学生小群体的存在类型27-32
- (一) 根据构成小群体的原则和方式划分27-28
- (二) 根据小群体形成的原因划分28-29
- (三) 根据小群体的性质和作用划分29-30
- (四) 根据小群体的维持时间划分30-31
- (五) 根据小群体成员的构成划分31-32
- 二、学生小群体的特点32-39
- (一) 从教育学角度看学生小群体的特点32-34
- (二)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小群体的特点34-37
- (三) 从行为学角度看学生小群体的特点37-39
- 三、学生小群体的作用39-44
- (一) 学生小群体的积极作用39-42
- (二) 学生小群体的消极作用42-44
- 第三部分 学生小群体的生成机制44-57
- 一、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44-49
- (一) 学校、班级的管理制度44-45
- (二) 教师的人为作用45-47
- (三) 校风、班风的氛围因素47-49
- 二、学生个体内部运作需求49-52
- (一) 学生个体情感需要未得到满足49-50
- (二) 学生缺乏社会认同的感受50-51
- (三) 教育活动中人文关怀的缺失51-52
- 三、学生内外交互作用52-57
- (一) 过度竞争造成焦虑52-54
- (二) 共同命运体验的需求54-55
- (三) 任务相互依赖的结果55-57
- 第四部分 学生小群体的引导57-76
- 一、克服对学生小群体的误解57-58
- (一) “全盘否定”观57
- (二) “洪水猛兽”观57-58
- (三) “放任自流”观58
- 二、学生小群体的引导原则58-61
- (一) 因群而异原则58-60
- (二) 因势利导原则60-61
- 三、学生小群体的引导途径61-66
- (一) 加强正式群体建设,引导非正式小群体转化61-62
- (二)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62-64
- (三)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际交往观64-66
- (四) 抓好学生小群体核心人物的教育引导66
- 四、学生小群体的引导方法66-76
- (一) 激励法67-68
- (二) 信任法68-70
- (三) 吸引法70-71
- (四) 诱导法71-73
- (五) 离间法73-76
- 结语76-78
- 参考文献78-82
- 致谢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探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林建鸿;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社会心理的透析与调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欧建伟;;教育惩罚的思与行[J];班主任之友;2003年01期
4 孙红侠;;反向心理诱导法[J];班主任之友;2006年01期
5 李学知;;高职学生群体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J];成功(教育);2008年03期
6 吴志斌;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引导[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冯社洪,王珍;引导和发挥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3年01期
8 朱明科;张雪怡;;关于学校教育中竞争与合作的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邓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引导[J];广西教育;2003年06期
10 刘卫学;高校大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现状、成因、影响及对策[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学生小群体的生成及其引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43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