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及其教育启示
本文关键词: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及其教育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众多的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道德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道德不同的新理念,如生活道德、活动道德、生命道德、制度道德、主体道德等众多人文道德观念,他们分别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在对当前道德教育现状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现代道德教育的理论框架,具有积极而合理的学术意义。本文中所提及的“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就是在目前的研究中独树一帜的一种现代道德教育的新思维。 终身道德学习理念面向未来,从个体成长发展的视角,以现实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为出发点,拨开表面的迷雾,抓住问题解决的根本。走向终身道德学习,是教育人性化的过程。其人性化最集中的表现是,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目的。人性化也充分表现为教育过程内部基本要素关系的转化,包括人——人关系的转换、授——受关系的转换。学生是道德学习者,老师也是道德学习者。老师不是教给学生现成的道德原则,告诉学生现成的道德规范;而是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自己道德学习;“道德学习论”强调学习者的内部作用,即强调学习者“自己运动”。终身道德学习是终身的自我育德、自我修养的过程。不仅未成年人,教师、家长以及所有的成年人,都是道德学习者。古今中外,不少的政治家、思想家,终身都重视自我道德修养。在这样的视野下,终身道德学习也必将超越教育范畴,同时也被看成一个属于生存范畴的问题。进一步说,终身道德学习正在成为人的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存责任,没有终身道德学习,就无所谓人的一生的社会存在,没有终身道德学习,就无所谓人的一生的生存质量,它将成为人在未来的一种生存概念。现行道德教育只有自觉地以促进青少年终身道德学习和终身发展为己任才能获得与时代潮流相一致的品格和意蕴。本文共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剖析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由于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科学化倾向”、“泛政治化倾向”、“理想化倾向”以及“成人化倾向”等,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工具化,最终异化了道德教育的本来面目。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终身道德学习的内涵及特征。首先,终身道德学习是一个终身化的过程;第二,终身道德学习是终身持续不断地进行品德自主建构的过程;第三,终身道德学习的目标是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人格完善。第三部分从终身道德学习的时代必然性和终身必要性两方面对终身道德学习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第四部分揭示了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发挥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对道德教育的辐射作用,符合当前教育研究“由重教转向重学”的趋势,也是丰富和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开拓道德教育研究视野的一个重要选择。同时,终身道德学习的思想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有诸多启示。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应摆脱那种以培养完人为目标,以既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为内容,以单向灌输为主要手段的寄居在客观理性思维模式中的传统道德教育模式,为道德教育改革寻找新的生长点。树立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对话作为道德学习与进步的主要方式,都是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值得追求的。
【关键词】:终身学习 终身道德学习 学校道德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10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引言11-18
- 一、问题的提出11-14
- 二、文献综述14-17
- 三、创新点17
- 四、研究方法17-18
- 第一章 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18-26
- 一、以灌输为主的德育方法18-19
- 二、主体缺失的德育目标19-21
- 三、与生活阻隔的德育实践21-22
- 四、知性物化的德育过程22-26
- (一) 德育过程的泛政治化倾向23-24
- (二) 德育过程的功利化倾向24-26
- 第二章 终身道德学习的概念、目的及特征26-30
- 一、终身道德学习的概念26-27
- (一) 终身学习的内涵26
- (二) 终身道德学习的内涵26-27
- 二、终身道德学习的目的27
- 三、终身道德学习的特征27-30
- (一) 全面性27-28
- (二) 整体性28
- (三) 终身性28
- (四) 实践性28-29
- (五) 自主性29-30
- 第三章 终身道德学习的必要性30-36
- 一、终身道德学习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30-31
- 二、终身道德学习的提出是道德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31
- 三、终身道德学习的提出符合教育发展世界性潮流31-33
- 四、终身道德学习是人终身发展的内在需求33-34
- 五、人的未完成性的需要34-36
- 第四章 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36-44
- 一、确立终身道德学习的基本理念36-37
- 二、重视道德学习者主体性的发挥37-39
- 三、把对话作为道德学习与进步的主要方式39-40
- 四、运用活动学习法,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热情40-41
- 五、建立终身道德学习环境,确保终身道德学习顺利进行41
- 六、订立校本德育目标,,形成独特道德个性41-42
- 七、学校道德教育向生活回归42-44
- 结论44-45
- 注释45-49
- 参考文献49-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4-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霞;陈舟游;;刍议道德教育链断于何处[J];中国教师;2011年16期
2 石庆伟;;探析多元文化下的学校道德教育[J];文教资料;2011年25期
3 蔡秀梅;;学校道德教育的道德性审视[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8期
4 张伟;学校理性的道德教育刍议[J];中学教育;2003年10期
5 姚敬华;;反思与展望:学校道德教育转型升级的探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年10期
6 张志刚;;从英美国家的教育现状看德育内容的广泛性[J];中国德育;2011年03期
7 王颖;;国外高校教师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及借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8期
8 姚便芳;;维尔伯的道德发展观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5期
9 俞斌;;以学校文化建设创新提升德育的有效性——宁波市北仑区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德育;2011年01期
10 王艺宝;王敏灵;;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单建;;市场经济与学校道德教育[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黄楠森;;关于三个人学问题的思考[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寿全;;试析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八个“性”[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4 孟利艳;;我国德育走向的现代性与后现代之辨[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5 解明;;浅谈有时代特色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学校道德教育之我见[N];甘肃日报;2003年
2 郑豪杰;“生活世界”用“生命”开启[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李太平 杨鲜兰;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2年
4 郑航;“虚”在哪里,“实”在何处?[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金姝;走进心灵[N];吉林日报;2008年
6 何祥林;由陶宏开现象看学校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苏军;让心田充满慈善的阳光[N];文汇报;2003年
8 李莉;诚信失范原因之我见[N];新疆日报(汉);2004年
9 本报记者 赵金子;让花儿美丽地绽放[N];东营日报;2011年
10 ;抓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N];福建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芳;论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徐文妹;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及其教育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钰靖;占里生育自觉的教育传承及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D];西南大学;2010年
4 舒敏;当前青少年反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文娟;走向对话的学校道德教育[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小云;当下学校道德教育中公共精神的缺失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殖民”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应对[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邱枫蓝;当代中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之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徐宇清;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历史沿革初探[D];浙江大学;2002年
10 刘树华;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指导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及其教育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47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