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大学生家庭自我的内涵、测量及其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初探

发布时间:2021-11-05 18:41
  对中国人自我的研究一直以来沿用西方的理论框架,从中国本土文化的角度进行的自我研究还很缺乏。跨文化研究发现了中国人自我的独特性,认为东方文化下的自我是互依型自我,从与家人的关系的角度认识自我是中国人自我认知的重要倾向,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发现了自我与家人在大脑表征上的重合,这些发现提示我们研究中国人的自我应当关注家庭。中国自古以来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于家的重视更使我们确定了中国人家庭自我存在的必然性和功能性,我们认为,基于与家人的天然联系的家庭自我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得以强化,并有可能扩展至家庭之外的领域,使中国人成为胸怀天下的人,从而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因此,本研究试图从中国本土文化出发,建构一套与中国人自我特点相适应的家庭自我理论体系。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一、构建家庭自我的理论维度;二、编制大学生家庭自我量表,并以此自编量表为工具探究大学生家庭自我的特点,;三、初步探讨大学生家庭自我水平与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初步构建了大学生家庭自我的4个理论维度,在此基础上对17名大学生进行访谈,进一步确立了大学生家庭自我的4个理论维度,并明确了其具体表现;在理论和访谈的...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西方的自我研究
        1.1.1 自我的内涵
        1.1.2 自我的形成和发展
    1.2 文化心理学框架下的自我研究
        1.2.1 自我建构理论
        1.2.2 关于中国人的自我的独特性的研究
    1.3 本土心理学的自我研究
        1.3.1 华人自我的研究
        1.3.2 儒家文化视角下中国人的自我
    1.4 中国人的家庭自我
    1.5 家庭主义(Familism)相关研究
    1.6 自我与亲社会行为
        1.6.1 亲社会行为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1.6.2 自我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1.6.3 家庭自我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2.2 问题的提出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价值
        2.3.2 实践意义
    2.4 研究设计
        2.4.1 研究目标
        2.4.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4.3 研究假设
3 大学生家庭自我内涵的理论研究
    3.1 家庭自我概念内涵的理论分析
    3.2 大学生家庭自我访谈研究
        3.2.1 目的
        3.2.2 方法
        3.2.3 访谈内容的结果分析
    3.3 结果及讨论
4 大学生家庭自我的问卷编制
    4.1 大学生家庭自我量表初测
        4.1.1 方法
        4.1.2 统计分析
        4.1.3 结果
    4.2 大学生家庭自我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检验
        4.2.3 讨论
    4.3 大学生家庭自我的发展特点
        4.3.1 目的
        4.3.2 方法
        4.3.3 数据处理
        4.3.4 研究结果
        4.3.5 讨论
5 大学生家庭自我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5.1 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被试
        5.3.2 工具
    5.4 数据处理
    5.5 研究结果
        5.5.1 相关分析
        5.5.2 回归分析
    5.6 讨论
6 总的讨论
    6.1 家庭自我的内涵
    6.2 大学生家庭自我的特点
    6.3 大学生家庭自我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6.4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生家庭自我初测问卷
附录2: 大学生家庭自我正式问卷
附录3: 亲社会倾向量表
附录4: 社会取向自我观量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亲社会名声与亲社会行为[J]. 苑明亮,张梦圆,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 2016(10)
[2]中国民间“香火”文化初探[J]. 谢国荣.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15(01)
[3]中国人的家庭观对心理理论“结构性家庭治疗”的阻抗[J]. 王璟奕.  时代教育. 2014(05)
[4]儒家的礼、“自我”与德性完善[J]. 刘慧敏,刘余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5]自我概念心理表征的文化神经科学研究[J]. 韩世辉,张逸凡.  心理科学进展. 2012(05)
[6]家庭价值的变迁和延续——来自四个维度的经验证据[J]. 刘汶蓉.  社会科学. 2011(10)
[7]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从《喜福会》引发的思考[J]. 李蕊.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05)
[8]不同年龄层中国人群体对“家”概念表征差异的研究[J]. 吴小绒,毛羽丰,田丽丽,白丽昇.  韶关学院学报. 2011(04)
[9]自我建构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刘艳.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3)
[10]美国家庭观与中国家庭观的对比——美国的个人独立与中国的集体主义(英文)[J]. 全国梁,斯琴.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10(05)

博士论文
[1]多维内隐自我概念的特性与应用研究[D]. 陈进.华东师范大学 2013
[2]整合与分化—威廉·詹姆斯与现代心理学[D]. 方双虎.南京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辩证思维的启动及辅导对宽恕的影响研究[D]. 梁芳美.广西师范大学 2013
[2]大学生中庸自我结构、测量及其与冲突应对策略的相关研究[D]. 徐圆圆.苏州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78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478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c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