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者何为?——论学科精神家园的失落与重建
发布时间:2021-11-07 11:19
未看教育学著作竟敢报考教育学博士,这一现象映射出教育学精神家园的失落。究其缘由,教育学囿于"实践性学科"限制,研究紧跟变换不定的现实风向,以致教育知识意义贫乏,学术概念内涵浅陋,无法为教育学者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的失落使教育学者"漂泊无根",很难以独特的精神人格实现学术创新与学科对话。教育知识史蕴含超越的理性目标、丰富的意义源泉以及真理的生发场地。重建教育学精神家园需回到教育知识史,与教育经典对话,将其从"认识对象"内化为"精神存在",以为教育学者徜徉其内,汲取思想力量。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 一位不读教育学著作的学者候选人
二 教育学的精神家园及其失落
三 “漂泊无根”的教育学者
四 精神家园的历史基础
五 教育学精神家园的重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寻找实证研究的意义:比较—历史视域中的实证主义之争[J]. 曾荣光,罗云,叶菊艳.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8(03)
[2]论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J]. 刘旭东,蒋玲玲. 教育研究. 2018(01)
[3]论教育学者的公共性[J]. 冯浩,张正江.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25)
[4]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调查、成因及对策研究[J]. 尹超. 教育现代化. 2017(26)
[5]我国教育学者学术精神的式微与提振[J]. 张家军. 中国教育学刊. 2017(04)
[6]略论教育经典与教育知识生产[J]. 雷云. 上海教育科研. 2011(03)
[7]论当代教育学者的学术使命[J]. 潘涌.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16)
[8]伙伴协作:教育学者与中小学校的应然关系[J]. 刘长海. 教育科学研究. 2009(03)
[9]论当代中国教育学者的使命[J]. 彭泽平,陆有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4)
[10]专业化时代教育学者的生存方式与研究立场[J]. 孙元涛. 高等教育研究. 2006(05)
本文编号:3481763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 一位不读教育学著作的学者候选人
二 教育学的精神家园及其失落
三 “漂泊无根”的教育学者
四 精神家园的历史基础
五 教育学精神家园的重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寻找实证研究的意义:比较—历史视域中的实证主义之争[J]. 曾荣光,罗云,叶菊艳.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8(03)
[2]论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J]. 刘旭东,蒋玲玲. 教育研究. 2018(01)
[3]论教育学者的公共性[J]. 冯浩,张正江.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25)
[4]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调查、成因及对策研究[J]. 尹超. 教育现代化. 2017(26)
[5]我国教育学者学术精神的式微与提振[J]. 张家军. 中国教育学刊. 2017(04)
[6]略论教育经典与教育知识生产[J]. 雷云. 上海教育科研. 2011(03)
[7]论当代教育学者的学术使命[J]. 潘涌.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16)
[8]伙伴协作:教育学者与中小学校的应然关系[J]. 刘长海. 教育科学研究. 2009(03)
[9]论当代中国教育学者的使命[J]. 彭泽平,陆有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4)
[10]专业化时代教育学者的生存方式与研究立场[J]. 孙元涛. 高等教育研究. 2006(05)
本文编号:3481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348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