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模式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19:08

  本文关键词: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模式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协同教育 协同教学 专题学习网站 群体 互动


【摘要】:协同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更是未来教育的主流。协同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教育系统,主要由学校的协同教学、协同学习,家校合作三大部分组成,其主要的参与群体包括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家长群体和专家群体四大人员构成。协同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体现在四大群体间的互动是否有效开展,同时也受到系统支持平台和资源的制约。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甘肃省教育厅的城乡互动项目为基础,借助甘肃省中小学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教育群体互动的模式,提出支持群体互动的有效措施、指导策略、保障机制。在这种模式的应用实施过程中,观察参与互动的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情感变化,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验证这种模式的有效性。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协同教育系统中的教师群体实施的协同教学模式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群体发生协同学习行为过程中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来验证协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产生的影响。通过观察家长参与协同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索协同教育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效应。 本文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 第一章,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梳理了相关理论基础和概念,深入分析了参与协同教育群体互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专题学习网站动态生成系统的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模型。 第三章,在构建的互动模型指导下,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群体间互动应用实证研究,针对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策略和保障措施。本章详细地阐述了应用协同教育平台促进群体间开展有效互动的过程。 第四章,在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协同教育群体的互动效果进行了评价,主要以教师能力的提升和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为重点进行评估。 第五章,在前面进行的研究基础上,归纳出本研究的结论。同时,对研究过程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反思和总结,也为下一阶段的应用推广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协同教育 协同教学 专题学习网站 群体 互动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13
  • 一、研究的背景9-10
  • (一) 全民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9
  • (二) 甘肃省教育信息化长足发展的需要9
  • (三) 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生进步的诉求9-10
  • (四) “城乡互动项目”的阶段性科研成果10
  • 二、研究目标及意义10-11
  • (一) 研究目标10-11
  • (二) 研究意义11
  • 三、主要研究内容11
  • 四、研究方法及工具11-13
  • (一) 实证研究法11-12
  • (二) 调查研究法12
  • (三) 评价研究方法12-13
  • 第二章 概述13-37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分析13-24
  • (一) 协同教育的内涵13-16
  • (二) 群体包含的对象及特征分析16-18
  • (三) 互动群体之间的关系18-19
  • (四) 影响群体互动的因素及分析19-24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问题提出24-33
  • (一) 外及其他地区研究现状境24-26
  • (二) 国内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现状26-33
  • 三、协同教育群体互动的理论支持33-37
  • (一)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工作和协作学习理论33-34
  • (二) 群体动力理论34-35
  • (三)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5-37
  • 第三章 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模式设计与应用37-59
  • 一、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模式的模型设计37-38
  • (一) 系统模式的设计原则37
  • (二) 协同教育系统模型图37-38
  • 二、构建系统平台为互动奠定基础38-44
  • (一) 协同教育群体互动平台38-40
  • (二) 平台的主要功能40-43
  • (三) 平台的主要特色43-44
  • 三、群体互动有效开展的保障措施44-49
  • (一) 构建互动群体的指导策略44-46
  • (二) 群体互动的有效组织策略46-47
  • (三) 健全群体互动的运行机制47-49
  • 四、应用协同教育平台促进群体间的有效互动49-59
  • (一) 系统平台的应用和运行情况49-51
  • (二) 基于专题资源,开展团队的协同教学51-55
  • (三) 学生以平台资源为基础进行协同学习55-56
  • (四) 家长登录平台交流互动实现“家校”互动56-57
  • (五) 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远程指导与协助57-58
  • (六) 构建系统平台下的区域化教学资源库58-59
  • 第四章 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效果评价59-65
  • 一、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59-61
  • (一) 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夯实和强化59
  • (二)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59-60
  • (三) 理论结合实践的应用能力提升60
  • (四) 社交能力有效改善,协同工作能力增强60-61
  • 二、学生综合素质的变化61-65
  • (一) 促进学生基本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61
  • (二)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61-62
  • (三) 加快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2-63
  • (四) 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逐渐养成63-64
  • (五) 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养成、团队意识的形成64-65
  • 第五章 结论65-67
  • 一、研究结论65
  • (一) 研究结论65
  • (二) 研究创新65
  • 二、研究反思65-67
  • (一) 研究内容的反思65-66
  • (二) 后续研究的建议66-67
  • 参考文献67-69
  • 论文附录69-76
  • 科研经历及成果76-78
  • 致谢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娜;;信息时代协同教育探析[J];中小学电教;2011年06期

2 上官光明;;“群体互动-自主建构”教学模式及其数学教学着力点[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3 周红;;论基于协同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学术论坛;2011年07期

4 刘驰骋;唐金根;;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年09期

5 吴明欢;;创新教研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安徽教育;2011年06期

6 黄立新;陈丽敏;;多源信息聚合分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07期

7 奚雅芬;“民办”对“公办”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1998年Z1期

8 陈孝彬;论和谐与和谐发展教育(上)[J];中小学管理;1999年01期

9 喻婷;叶艳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传播方式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0期

10 冯帮;;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军;;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与盲生教育相结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2 何德勇;;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德育健康发展——浅谈中等职业学校一体化育人方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3 董旌武;;建立体架构,促全面发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4 刘玲萍;;播种习惯 收获人生[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5 广东省中山小榄中心小学课题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方法探索研究阶段性实验报告[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6 丁维维;李欣;;中老年体育舞蹈健身者坚持锻炼动机的因素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7 严义娟;佐斌;;外群体偏爱研究进展[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Hora Tjitra;何铨;;群体复杂问题解决动态过程对群体有效性影响的定性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张春华;李安民;;中老年武术健身群体的互动作用剖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10 谢国平;孟庆茂;;普通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深圳报业集团驻沪记者 马信芳;当代艺术创作的群体互动[N];深圳特区报;2010年

2 邹健 李文东;“家庭式素质协同教育真管用”[N];江苏法制报;2006年

3 韩云波;协同教育实现资源共享[N];朝阳日报;2011年

4 作者系北京光明小学教师 徐颖;“教育孩子,,咱们得携起手来”[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韩宇飞 于勇;素质协同教育“花”开南通[N];中国教师报;2006年

6 ;家庭教育托管的探索[N];江苏法制报;2007年

7 记者 钱炜;全国科技体育运动会明年召开[N];科技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赵小雅;把学校围墙拓展到家庭社区[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绿色聊天 绿色上网[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10 郑方超邋通讯员 万艺凌;搭建素质教育新平台[N];人民邮电;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立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郑傲;网络互动中的网民自我意识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海;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模式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鲁丽岚;协同教育平台的应用效果实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3 林晓芬;网络环境下小学协同教育的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4 闫彬;远程协同教育平台的研究和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俊宁;临时性群体的互动特性[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余霞;鄂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角色转换功能[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黄世民;宋末元初江西庐陵遗民词人群体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8 梁云真;基于“校讯通”平台的家校沟通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李淼;旅游群体规模与旅游体验质量:针对旅游群体成员间互动过程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10 刘满霞;基于过程分析的群体复杂问题解决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52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652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9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