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内隐、外显交往动机及其与情绪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内隐、外显交往动机及其与情绪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内隐交往动机 外显交往动机 情绪幸福感 交往动机一致性
【摘要】: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性动机,人是社会性动物,交往需要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要,如果个体的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可能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情绪,乃至威胁到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可见,交往动机与个体的心身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情绪幸福感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按意识程度的不同可以将交往动机分为内隐交往动机和外显交往动机。目前,国外研究者围绕着内隐、外显交往动机及其它们与幸福感的关系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大量的研究揭示了其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但也留下了许多问题和空白,尤其是在内隐、外显交往动机一致性程度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上还存在着大量的争议。而在国内,有关交往动机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更不用说将内隐、外显交往动机结合起来来考查它们与幸福感的关系了。 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修编国外有关交往动机的问卷和自编交往动机内隐联想测验,以大学生为被试,分别考察了内隐、外显交往动机的关系,内隐、外显交往动机与情绪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内隐、外显交往动机的一致性程度对情绪幸福感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中国背景下大学生的内隐、外显交往动机存在显著的差异,即中国大学生的内隐、外显交往动机具有独立性; (2)大学生内隐交往动机与外显交往动机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 (3)大学生的外显交往动机与情绪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而内隐交往动机与情绪幸福感没有显著的相关,但内隐交往动机可以调节外显交往动机对情绪幸福感产生影响; (4))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内隐、外显交往动机的一致性程度与情绪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内隐、外显交往动机不同组合的大学生,交往动机的一致性程度与情绪幸福感的关系则不同:在外显内隐组中,大学生的内隐交往动机与外显交往动机一致性程度与其情绪幸福感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在外显内隐组中,大学生的内隐交往动机与外显交往动机的一致性程度与大学生的情绪幸福感无关; (5)内隐、外显交往动机不同组合的大学生,其情绪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差异。外显内隐组大学生的情绪幸福感水平要显著高于外显内隐组大学生的情绪幸福感水平; (6)内隐交往动机与外显交往动机一致性组的大学生的情绪幸福感显著地高于内隐交往动机与外显交往动机不一致性组的大学生的情绪幸福感;
【关键词】:大学生 内隐交往动机 外显交往动机 情绪幸福感 交往动机一致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12
- 1、文献综述12-22
- 1.1 交往动机的概述12-15
- 1.1.1 交往动机与交往需要12-13
- 1.1.2 内隐、外显交往动机的区分13-14
- 1.1.3 内隐、外显交往动机的关系14-15
- 1.2. 动机与幸福感的研究15-18
- 1.2.1 动机与幸福感关系的相关理论15-16
- 1.2.2 情绪幸福感在动机与幸福感研究中的价值16-18
- 1.3 内隐、外显交往动机与情绪幸福感的研究18-20
- 1.3.1 外显交往动机与情绪幸福感的关系研究18
- 1.3.2 内隐交往动机与情绪幸福感的关系研究18-19
- 1.3.3 动机一致性程度对情绪幸福感的影响研究19-20
- 1.4.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20-22
- 1.4.1 问题提出20-21
- 1.4.2 研究意义21-22
- 2 研究一 交往动机研究工具的设计22-31
- 2.1 外显交往动机问卷的修编22-27
- 2.1.1 问卷修编的目的22
- 2.1.2 问卷修编的依据22
- 2.1.3 问卷修编的方法22
- 2.1.4 施测22-23
- 2.1.5 结果与分析23-26
- 2.1.6 结论26-27
- 2.2 交往动机内隐联想测验的编制27-31
- 2.2.1 研究目的27
- 2.2.2 研究过程27-28
- 2.2.3 施测28
- 2.2.4 结果与分析28-30
- 2.2.5 IAT程序设计30-31
- 3 研究二 内隐交往动机与外显交往动机的关系研究31-35
- 3.1 研究目的31
- 3.2 研究方法31-32
- 3.2.1 研究被试31
- 3.2.2 研究工具31
- 3.2.3 研究程序31
- 3.2.4 数据处理31-32
- 3.3 研究结果及分析32-35
- 3.3.1 大学生外显交往动机、内隐交往动机的测量结果32-33
- 3.3.2 大学生内隐、外显交往动机的差异33
- 3.3.3 大学生外显、内隐交往动机的性别差异33-35
- 4 研究三 内隐交往动机、外显交往动机与情绪幸福感的关系研究35-40
- 4.1 研究目的35
- 4.2 研究方法35-36
- 4.2.1 研究被试35
- 4.2.2 研究工具35-36
- 4.2.3 研究程序36
- 4.2.4 数据处理36
- 4.3 研究结果及分析36-40
- 4.3.1 大学生外显交往动机、内隐交往动机的测量结果36-37
- 4.3.2 大学生内隐交往动机、外显交往动机与情绪幸福感的相关37
- 4.3.3 大学生内隐、外显交往动机相互关系对情绪幸福感影响37-40
- 5 研究四 内隐、外显交往动机的一致性程度对大学生情绪幸福感的影响研究40-44
- 5.1 研究目的40
- 5.2 研究方法40-41
- 5.2.1 研究被试40
- 5.2.2 研究工具40
- 5.2.3 研究程序40-41
- 5.3 研究结果及分析41-44
- 5.3.1 内隐、外显交往动机的一致性程度与情绪幸福感的相关41
- 5.3.2 内隐、外显交往动机不同组合的大学生情绪幸福感的差异41-42
- 5.3.3 内隐、外显交往动机一致性程度与大学生情绪幸福感的关系42
- 5.3.4 内隐、外显交往动机一致组与不一致组大学生情绪幸福感状况42-44
- 6、总讨论44-49
- 6.1 大学生内隐交往动机、外显交往动机及其两者的关系44-45
- 6.1.1 大学生内隐交往动机的优势反应44
- 6.1.2 中国背景下大学生内隐、外显交往动机的关系44-45
- 6.1.3 大学生内隐、外显交往动机的性别差异45
- 6.2 内隐、外显交往动机与情绪幸福感的关系45-47
- 6.2.1 内隐交往动机与情绪幸福感的关系45-46
- 6.2.2 外显交往动机与情绪幸福感的关系46
- 6.2.3 内隐交往动机、外显交往动机的相互关系对情绪幸福感的影响46-47
- 6.3 内隐、外显交往动机的一致性程度对情绪幸福感的影响47-49
- 7、总结论、创新之处与局限49-51
- 7.1 总结论49
- 7.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49-50
- 7.3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50-51
- 参考文献51-56
- 附录56-61
- 后记61-63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正山;;从“被幸福”看“幸福悖论”[J];南风窗;2011年08期
2 范希望;;正是幸福教育时——幸福的逻辑[J];陕西教育(行政);2011年03期
3 佚名;;金钱对幸福感的贡献有多大[J];记者观察(下半月);2010年12期
4 anonymous;非然;;一起上堂幸福课——对话“哈佛红人”泰勒·本一沙哈尔[J];疯狂英语(中学版);2011年08期
5 郑兴文 ,田晓耕;生活越好越想你[J];歌曲;2004年10期
6 刘晔;;九个台阶通幸福[J];文学与人生;2005年Z1期
7 凌飞;;一个中国艺术家在法国的幸福感[J];中国电子商务;2006年04期
8 陈志;;被人记住是一种幸福[J];跨世纪(时文博览);2006年02期
9 刘晔;;九个台阶通幸福[J];科技风;2007年01期
10 奚恺元;;给人幸福感的8条准则[J];文艺生活(智慧幽默版);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课题组;;社会舆情报告之三:城乡居民的幸福感[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王永芬;缪栋蕾;;老年空巢家庭的幸福感与心理需求的调查[A];第13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陈康豪;;大学生幸福感发展特点及现状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占玉珍;胡德同;;野外生存锻炼对大学生积极幸福感影响的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5 陈爱国;颜军;许克云;;体育锻炼与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6 池丽萍;辛自强;;城市成年人幸福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7 齐国强;董奇;;提升职工幸福感 促企业和谐发展[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8 席殊;;美丽产业的文化内核[A];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2007美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张航;郭永玉;;感恩的心理学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黛茹;;浅析员工幸福与企业发展[A];“改革开放与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晓京;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给百姓增加幸福感[N];沈阳日报;2011年
2 见习记者 李仁平;幸福感是什么?[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3 万应慧;做好事会有不可取代的幸福感[N];辽宁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刘艺 本报通讯员 朱朝峰;“亮剑”背后的安全幸福感[N];广西日报;2011年
5 李江涛;分享能增强幸福感[N];贵阳日报;2011年
6 市教育局教工委副书记 郭庆俊;打造最有幸福感的教育[N];厦门日报;2011年
7 上高中学 杨娟;怎样才能让教学产生幸福感[N];学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康庆;科学治理 市民幸福感提升 城市竞争力提升[N];成都日报;2011年
9 李辉 记者 郭明;提升满意度 增强幸福感[N];中国质量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咸凯慧;“五城联创”提升辽源人民的幸福感[N];辽源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明;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2 任海燕;综合性医院临床医生幸福感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潘春阳;中国的机会不平等与居民幸福感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张登浩;基层党政干部的人格特质、成就动机与幸福感[D];北京大学;2008年
5 田若飞;社会控制论视角下的教育与幸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邱林;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丽;失地农民幸福感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耿晓伟;决策的经验效用判断偏差的机制及校正[D];浙江大学;2007年
9 田自安;政治因素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陈有真;服务厂商20/80资源投入对消费者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辉;大学生内隐、外显交往动机及其与情绪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杨卫忠;江阴市农村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调查与提升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艳;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张金凤;山东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蒋莉;康定县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青华;社会幸福感心理结构的跨群体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赵姗;高中教师胜任力、教学效能感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罗t,
本文编号:665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665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