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无聊”的心理学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7-09-03 09:30

  本文关键词:“无聊”的心理学研究述评


  更多相关文章: 无聊 情绪 特质无聊 状态无聊


【摘要】:作为人类普遍而常见的一种情绪,无聊是个体面对贫乏的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时,无法体验充分的需求满足,从而产生的冷漠、孤独、抑郁、无助等不愉快的复合情绪状态。对无聊情绪的测量主要包括特质无聊的测量、状态无聊的测量等。目前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无聊与认知的关系、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关系、与人格特征和行为的关系。未来研究的重点应包括无聊概念的丰富与具体化、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完善、研究变量和研究对象的拓宽、加强临床和跨文化研究等方面。
【作者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关键词】无聊 情绪 特质无聊 状态无聊
【基金】: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创新团队项目“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信仰及对其发展的影响”(08SK056)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一、引言无聊(boredom)是人类普遍而常见的一种情绪体验,被喻为现代社会的瘟疫之一[1]。国外调查显示[2],任何地方18%-50%的人群都体验到无聊,12-19岁的青少年群体中有51%的人报告说“很容易无聊”。但是相比其他情绪,如焦虑、愤怒、快乐或兴趣,研究者对无聊的关注远远少得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波,刘宣文,何伟强;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探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杜岸政;;大学生“无聊症候群”特征、成因及调适对策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郭少榕;;留守儿童问题性别差异调查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青年研究;2006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秀云;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量表编制及初步应用[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波,刘宣文,何伟强;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探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1期

2 杜岸政;;大学生“无聊症候群”特征、成因及调适对策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王美萍,张坤,张文新,Andrew J Fuligni;青少年家庭义务感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3期

4 杨丽珠;张野;;小学生人格测评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云龙;;国内外关于丧失的研究综述[J];职业时空;2009年09期

2 黄卫平;;不同类型的经典音乐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J];湘南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马甜语;;积极心理学:理念、视野及动向[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竭婧;杨丽珠;;10-12岁儿童羞愧感理解的特点[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马广武;;沟通中“情绪转移”问题的MBTI人格理论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8年S1期

6 邓天;高隽;钱铭怡;张智丰;王涛斌;;汶川地震的自传体记忆:回忆视角与情绪体验[J];心理科学;2010年05期

7 柳国强;张丹;;大学生常见情绪障碍与调节[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韦忠民;自卑的不同效应[J];心理世界;2002年04期

9 欧阳常青;;日记有助于情绪宣泄吗[J];医学心理指导(校园心理);2006年02期

10 潘发达;王柳生;张庆;;不同情境中大学生情绪归因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加海;杨凤修;;略论大学生情绪体验的合理调适[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2 张文彩;罗劲;吴丽丽;;安慰剂效应跨通道模式:从痛觉到情绪的行为和ERP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黄辛隐;徐爱兵;;内观疗法对情绪体验影响的ERP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崔凤华;;注重情绪体验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云强;;小学生道德自我觉知与情绪体验的关系及影响因素[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分组报告[A];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彭秀芳;;中国大学生的移情结构及其影响因素[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冯晓杭;张向葵;;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体验与评价反应模式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高婷;胡艺馨;董会芹;张文新;;消极情绪体验在3-5岁儿童同伴侵害与应对策略关系中的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吕玲;周宗奎;;大学生网络安全感的测量及特点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清华;情绪饥饿 心理饱和 两种极端的情绪体验[N];大众卫生报;2000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 俞国良;寻找青少年情绪变化的“阀门”[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刘霞;人类能够同时体验两种极端情绪[N];科技日报;2007年

4 王淑芹;做人切莫“小心眼”[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5 安雨;爱情是一种压力[N];武威日报;2006年

6 陈劲邋梁英;公众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N];学习时报;2007年

7 刘春梅 张店区潘南小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心商”[N];淄博日报;2010年

8 孙吉全;不必过于敏感[N];保健时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蒋明;“泛目标报复”源于心理扭曲[N];健康报;2010年

10 黄 恩;情绪表达不畅也会致病[N];金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会芹;3-5岁儿童同伴侵害的一般特点及其与应对策略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萍;感恩情感的形成机制及其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鲍立铣;上海刑警情绪及情绪调节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俊;教育者管教言语行为的心理效应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改;情绪反应的动力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建鸿;中学生责任心形成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冯晓杭;中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蒋长好;大中学生面部表情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方学梅;基于情绪的公正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申自力;自尊情感模型假设的检验[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迪斯;混合情绪体验的跨文化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梁艳;青少年早期日常情绪体验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云强;情绪体验对道德认知的影响及其德育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冬;极大化者和满意者的情绪体验与社会比较特征的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新招;福建长乐海外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状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侯超;小学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发展及其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琰;情绪启动对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哲;情绪体验与移情反应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曾婉茜;自我情绪性刺激的注意习惯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锴,

本文编号:784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784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4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