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发展观看当代的青少年教育结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立体化构建研究
本文关键词:从科学发展观看当代的青少年教育结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立体化构建研究
【摘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创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可以弥补现代家庭教育资源的缺乏,弥补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德育、智育、能力、信息等方面的不足。学校可依其教育资源组织一支指导家庭教育的师资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社区可以利用管内各个部门、各种人才资源、弥补青少年乃至儿童社会知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三位一体家教模式的目标是共同创造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乃至学习型城市,最终结果是学习型社会。
【作者单位】: 吉林经济贸易学校;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三位一体模式
【分类号】:G412
【正文快照】: 一、青少年素质的优化需要一个支持系统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进入知识大爆炸时期,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科技、文化方面都在以空前的速度飞快地发展和变化。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中年人已日益感觉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老年人早已望尘莫及,只能叹息时代的变幻莫测,只有青少年才适应社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培培;;网络信息时代如何构建学习型家庭[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2 封宗华;闫兵;;网络时代的学习型家庭与远程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6期
3 王丽君;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夏雅君;;学习型家庭的营造与创建[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年01期
5 孙建丽;;上海学习型家庭评估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评论;2009年06期
6 金文涛;;构建学习型家庭之思考[J];华章;2012年29期
7 张美玲;图书馆与学习型家庭建设[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年03期
8 朱文彪;德国日本终身教育的发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08期
9 盛裴;;家庭教育专业化指导的探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教育版);2005年02期
10 王亚茹;;学习型家庭:要素与构建[J];新课程(综合版);2009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珊;德育时机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褚雷;大学学习型组织发展与大学领导行为之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倩;走出我国家庭教育伦理困境的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白玉林;社会控制弱化与未成年人犯罪[D];复旦大学;2010年
3 王庭;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4 谢春红;欠发达地区创建学习型城镇的可行性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5 王燕;学习型社会的范式及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胡蕙芳;关于我国学习型社区构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葛缨;初中生家长法律认知及家庭法制教育方法干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蹇洁;城市闲散未成年人犯罪与预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涂晓慧;影响城市未成年人学习行为的家庭环境因素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10 赵大伟;我国大学生家教现象透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世福;陈惠良;;家庭教育小议[J];上海教育;1994年23期
2 王东;;做知心父母——访卢勤[J];党的建设;2005年06期
3 骆风;;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J];小学德育;2008年21期
4 贾建国;;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有力载体[J];文教资料;2009年04期
5 杨文凤;马维振;;中学“问题学生”的成因及教育策略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冯春台;王英莲;;略谈朝鲜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1988年03期
7 郭莹;袁丙超;;运用唯物辩证法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8 杨高;;福泽谕吉“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评介[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02期
9 严加红;;日本教育经营中的质量保障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10 吴洪成;张华;;日本侵华时期沦陷区奴化教育形态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树怀;;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三结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2 陈华;;反思现状,促进德育三结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3 黄丽芬;;探索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实现“和谐德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4 陆再勤;;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5 彭康清;;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邱晓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的思考和探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7 黄丽芬;;探索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实现“和谐德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8 林曼英;;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9 王成福;娄雪絮;何敏丹;潘虹;林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协调发展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10 丘琼玉;;学校、社会、家庭的有机结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绍兴市稽山中学校长 马德尧;明确教育分工 提高教育效益[N];绍兴日报;2008年
2 李振岭;重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N];锡林郭勒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曾毅 通讯员 周美纯;青少年“成长驿站”[N];光明日报;2006年
4 李晓霞 董永前;“吃苦教育”要慎行[N];兰州日报;2005年
5 张芳;论家庭教育对塑造孩子人格的重要性[N];伊犁日报(汉);2006年
6 本报记者 李勇 李波;担起未成年人社会教育的责任[N];长春日报;2006年
7 陈文灵;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教育[N];汕头日报;2006年
8 甘均良 艾楚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机制[N];光明日报;2006年
9 姚学文;少儿教育应形成合力[N];湖南日报;2006年
10 周刚;南通搭起社会教育新平台[N];新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德生;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罗章;土家山歌:经验的生长与互动[D];西南大学;2006年
4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建高;日本终身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南开大学;2009年
7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田道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胡玉萍;教育文化与学校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绮云;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林海玲;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孙军;流动儿童教育力量整合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少敏;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小学“社家校三结合”的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5 段会冬;“京剧进学校”的教育学思考[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吴晓昱;中国西北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润娥;兰州市普通高中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左东芳;农村初中家校合作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陈汉珍;丁丁为什么在家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明朝;梁漱溟的教育思想(1915-1945)[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82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882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