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阅读论文 >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理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9 18:44
  理答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问题回答后对其回答内容进行的信息处理和评价反馈,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按理答时是否使用语言分类,语文阅读课堂理答可以分为语言理答、非语言理答;按照阅读课堂提问目标分类,语文阅读课堂理答可以分为诊断性理答、指向性理答、激励性理答、发展性理答;按理答所起到的作用分类,语文阅读课堂理答可以分为积极理答、消极理答。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理答具有以下四种功能:调控引导功能、对话互动功能、评价反馈功能、反思提升功能。当前的理答仍然存在预设低效,生成失控、引导欠妥、缺乏反思的问题,因此教师的理答应当遵照以下原则:启发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以及激励性原则。最终笔者提出以下有效提升教师理答效率的策略:完善课前准备,认真做好理答预设;加强课中引导,精准组合理答类型;重视课后反思,逐步形成理答风格。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理答概述
    第一节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理答的相关概念
        一、理答的概念
        二、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概念
        三、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理答的概念
    第二节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理答的分类
        一、语言分类
        二、目标分类
        三、作用分类
    第三节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理答的功能
        一、调控引导功能
        二、对话互动功能
        三、评价反馈功能
        四、反思提升功能
第二章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理答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理答存在的问题
        一、理答“预设”低效,“生成”失控
        二、理答行为欠妥,语言不当
        三、理答缺乏反思,流于形式
    第二节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理答问题成因分析
        一、学情了解不够全面充分
        二、理答意识薄弱,概念不明
        三、对理答反思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第三章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理答原则与策略
    第一节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理答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二、针对性原则
        三、激励性原则
    第二节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理答策略
        一、完善课前准备,认真做好理答预设
        二、加强课中引导,发挥不同类型理答的功能
        三、重视课后反思,逐步形成理答风格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初中生心理资本与学业成就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与感恩的调节效应[J]. 陈秀珠,李怀玉,陈俊,杨静宇,黄莉君.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9(01)
[2]结构化教学中学情调查的价值与实践策略——以“小数的意义”为例[J]. 颜春红,吴玉国.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12)
[3]善用教学机智,抓住课堂“意外资源”[J]. 翁月仙.  教育观察. 2018(24)
[4]阅读教学中的有效预设与有效生成[J]. 张彩娥.  文学教育(上). 2018(12)
[5]语文教学:聚焦课堂专注力的双向性[J]. 沈群.  语文教学之友. 2018(11)
[6]不预难立 不成则废——侃侃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J]. 宋现娟,周玉芹.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8(30)
[7]准确把握学生学情 灵动生成课堂教学[J]. 张锋.  中国数学教育. 2018(19)
[8]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理答行为的改进措施[J]. 徐淑.  西部素质教育. 2017(21)
[9]彰显语文课堂智慧理答的精彩[J]. 黄春超.  小学教学参考. 2017(31)
[10]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理答的有效策略[J]. 梁迪.  吉林教育. 2017(37)

硕士论文
[1]某初中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个案研究[D]. 马瑞.伊犁师范学院 2018
[2]高中英语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课堂理答的比较研究[D]. 郭琪.山东师范大学 2017
[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智慧理答研究[D]. 陈秀玲.四川师范大学 2017
[4]中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研究[D]. 田赛男.湖南师范大学 2012
[5]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研究[D]. 熊瑛.华中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080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dsp/31080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9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