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阅读论文 >

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实践的结合

发布时间:2021-04-21 20:15
  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是课改背景下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该课题的研究对语文教育的改进意义重大。阅读本位论和写作本位论作为语文教学界长期存在的两种极端观点,显然和新课改背景之下的新语文观有相悖之处。本文以笔者所带班级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一年级9班和12班的学生为主要实践对象,根据抽样调查中搜集的数据资料,着力研究现阶段高中学生在读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细致深入且多重角度地分析了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本文共有四章,具体如下;第1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本课题提出的背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本课题探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对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未来的研究走向作了说明,在多种资源研究后形成了课题的文献综述。第2章,对阅读和写作教学一体化理论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概念阐释,即阅读、写作、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四大概念得以成立的理论基础,包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建构主义理论、哲学的解释学理论等。第3章,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出现的一系列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较深入透彻的分析。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现状背后的原因。第4章,对高中生语文阅读以及写作教学能否有效结合的相...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1.2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1.2.1 观察法
        1.2.2 文献分析法
        1.2.3 实践研究法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文献综述
        1.4.1 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以阅读来促进写作的研究
        1.4.2 对中学语文教学中以写作来促进阅读的相关研究
第2章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一体化建构理论探究
    2.1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效结合的概念界定
        2.1.1 阅读教学的概念
        2.1.2 写作教学的概念
        2.1.3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
    2.2 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理论基础兙
        2.2.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迁移理论兙
        2.2.4 解释学理论兙
第3章 高中语文课堂阅读及写作教学结合的现状及分析
    3.1 高中生阅读的现状
        3.1.1 高中生语文阅读的现状
        3.1.2 当代高中生语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2 当代高中生写作训练的现状分析
        3.2.1 高中生写作的现状
        3.2.2 高中生写作存在问题的分析
第4章 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效结合的问题研究
    4.1 高中语文教科书“阅读与写作”的编写
        4.1.1 阅读知识与写作知识相互缺失
        4.1.2 阅读与写作专题的对应存在偏差
    4.2 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脱节问题
        4.2.1 阅读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脱节
        4.2.2 写作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脱节
第5章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
    5.1 教材编写者进一步调节教材内容的整合与安排
        5.1.1 进一步补充教材知识的缺失
        5.1.2 进一步完善读写系统的编排
    5.2 一线教师在改进课堂教学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
        5.2.1 个体课文篇目的文本—按照课文篇目特点进行写作练习
        5.2.2 写作专题研究---根据写作专题的研究来进行阅读教学
        5.2.3 读书是笔墨圈点勾画的过程----让写作促进阅读品质的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拨开重重迷雾,走进人物心灵——《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实录[J]. 王君.  语文学习. 2009(03)
[2]写作的本质不是一种技能——重温叶圣陶先生写作教学观[J]. 仇恒榜.  湖南教育(语文教师). 2008(11)
[3]人教版《文章写作与修改》教学建议[J]. 程翔.  中学语文教学. 2008(02)
[4]阅读与写作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常红梅.  中国外语. 2007(04)



本文编号:31524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dsp/31524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f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