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9 12:43
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助读系统是编者特意在教材中设置的、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一系列材料。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不仅可以对教师设计教学提供指引,更能为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提供支持与“脚手架”。目前,学界针对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关系的相关研究还是空白,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助读系统的研究和使用提供新的视角。本文分为五章来论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绪论首先陈述课题研究的意义,界定相关概念,明确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并对国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对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介,阐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归纳出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特征,即助读系统的各类要素应指向学习情境、助读系统的内容设置应利于经验重组、助读系统的目标达成应注重主动建构、助读系统的呈现形式应利于交流互助。第三章通过问卷等方式,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编写和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因。第四章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视角,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导语、注释、资料...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教师对助读系统的了解
解助读系统。教师都不了解助读系统,在教学时就不能对学生使用助读系统进行有效的引导,260份有效问卷中,有209位学生都不了解助读系统。图3.2 教师对助读系统的了解 图3.3 学生对助读系统的了解3.2.1.2 助读系统的注释、资料和插图要素不能明确学习情境如图3.4,通过师生对助读系统的导语、注释、资料、插图四要素是否能较好地明确本课学习情境的调查可以得知,81%的学生和62.5%的教师认为助读系统的注释类要素不能较好地彰显本课的学习情境;66%的学生和87.5%的教师认为助读系统的资料类要素不能较好地指向本课的学习情境;72%的学生和75%的教师认为助读系统的插图类要素不能较好地明确本课的学习情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修订导向[J]. 徐小婷.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02)
[2]用好助读系统 让语文教学效益最大化——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研究[J]. 吴爱钧.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10)
[3]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习方式转变的影响[J]. 郝连明. 教学与管理. 2016(12)
[4]中国大陆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比较分析——以人教版和翰林版《木兰诗》为例[J]. 廖昕. 亚太教育. 2016(10)
[5]基于三维目标的小学语文教材助读系统利用策略研究[J]. 赵艳兰.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4(S1)
[6]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高职院校微课开发研究[J]. 王国光,孙长远. 职教论坛. 2014(27)
[7]借助教材插图,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 谭万志. 求知导刊. 2014(07)
[8]试论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课程与教学特质[J]. 许锃.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4(05)
[9]粤教版与台湾翰林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J]. 庄照岗,王春雷. 课程教学研究. 2014(02)
[10]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的现代文学教学实训设计[J]. 伍涑华. 文学教育(中). 2013(08)
硕士论文
[1]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探究[D]. 武蓉蓉.湖南师范大学 2016
[2]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分析[D]. 陈莉丽.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我国课程改革[D]. 阳红珍.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20601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教师对助读系统的了解
解助读系统。教师都不了解助读系统,在教学时就不能对学生使用助读系统进行有效的引导,260份有效问卷中,有209位学生都不了解助读系统。图3.2 教师对助读系统的了解 图3.3 学生对助读系统的了解3.2.1.2 助读系统的注释、资料和插图要素不能明确学习情境如图3.4,通过师生对助读系统的导语、注释、资料、插图四要素是否能较好地明确本课学习情境的调查可以得知,81%的学生和62.5%的教师认为助读系统的注释类要素不能较好地彰显本课的学习情境;66%的学生和87.5%的教师认为助读系统的资料类要素不能较好地指向本课的学习情境;72%的学生和75%的教师认为助读系统的插图类要素不能较好地明确本课的学习情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修订导向[J]. 徐小婷.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02)
[2]用好助读系统 让语文教学效益最大化——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研究[J]. 吴爱钧.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10)
[3]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习方式转变的影响[J]. 郝连明. 教学与管理. 2016(12)
[4]中国大陆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比较分析——以人教版和翰林版《木兰诗》为例[J]. 廖昕. 亚太教育. 2016(10)
[5]基于三维目标的小学语文教材助读系统利用策略研究[J]. 赵艳兰.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4(S1)
[6]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高职院校微课开发研究[J]. 王国光,孙长远. 职教论坛. 2014(27)
[7]借助教材插图,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 谭万志. 求知导刊. 2014(07)
[8]试论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课程与教学特质[J]. 许锃.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4(05)
[9]粤教版与台湾翰林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J]. 庄照岗,王春雷. 课程教学研究. 2014(02)
[10]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的现代文学教学实训设计[J]. 伍涑华. 文学教育(中). 2013(08)
硕士论文
[1]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探究[D]. 武蓉蓉.湖南师范大学 2016
[2]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分析[D]. 陈莉丽.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我国课程改革[D]. 阳红珍.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20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dsp/3220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