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阅读论文 >

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3 14:37
  本文针对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现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探讨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相关问题。在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指导下,寻求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古诗词阅读教学实践。初中古诗词言简义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建构空间,在其阅读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是可行的。同时,学生是具有生命的独特个体,他们能对知识进行基于个体经验的意义建构。但在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老师或承袭传统教学模式,或对建构主义理解与运用不当,课堂教学未能摆脱权威、单向的串讲模式,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失,不能很好地对古诗词进行意义建构。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古诗词独有的文体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交往互动和多元评价,而初中生又是带着阅读期待进入课堂的,具有对古诗词进行多元阐释的心理需要,建构主义理论满足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基于此,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必须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意义建构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和交往互动学习。然而,在理论上,建构主义本身不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在实践中,又存在着忽视教师主导作...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研究


和2-3分别显示了初中生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主动性和背诵课

文意,古诗词,占比,内容


教师在古诗词实际课堂教学中侧重的内容如上图(图 2-4),据图所示,在诸多内容中,“疏通文意”更被侧重,占比例为 32%,“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以及“翻译”也是较为常用的授课方式,分别占 27.1%和 30.7%。而“品味感悟”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是教师较容易忽略的部分,仅占 9.8%。(6)目前对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主要目的认识方面(图 2-5)

古诗词,学生,阅读教学,文意


教师在古诗词实际课堂教学中侧重的内容如上图(图 2-4)诸多内容中,“疏通文意”更被侧重,占比例为 32%,“作者和以及“翻译”也是较为常用的授课方式,分别占 27.1%和 30.7%。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是教师较容易忽略的部分,仅占 9.8%。(6)目前对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主要目的认识方面(图 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构主义对高中诗词教学的影响[J]. 罗艳.  课外语文. 2015(14)
[2]古典诗歌教学研究综述[J]. 王倩.  华中人文论丛. 2014(02)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J]. 薛红芳.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18)
[4]如何提高中学生语文快速阅读能力[J]. 葛娟.  邢台学院学报. 2012(01)
[5]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曹玉芹.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11)
[6]课程改革预期目标偏离的原因与对策[J]. 石鸥,雷冬玉.  中国教育学刊. 2008(07)
[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 严云芬.  当代教育论坛. 2005(15)
[8]建构主义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 张小忠.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17)
[9]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 曹芳.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4(05)
[10]品读诗词 感悟人生 塑造自己——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J]. 林茂彪.  现代语文. 2004(10)

博士论文
[1]语文唤醒教育研究[D]. 冯现冬.山东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建构主义视角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D]. 李倩.广西师范大学 2017
[2]唤醒:教育的真谛[D]. 刘兰兰.河南大学 2016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高中古典诗歌阅读教学研究[D]. 戴媛媛.广州大学 2016
[4]和龙市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 陈玮玮.延边大学 2014
[5]初中古诗词教学设计的问题与对策[D]. 熊高明.四川师范大学 2014
[6]新课程理念下建构主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赵妮娜.陕西师范大学 2013
[7]建构主义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中国古典山水诗阅读教学[D]. 严世芳.华中师范大学 2011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 刘丽.华中师范大学 2008
[9]元认知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 陆梅.山东师范大学 2008
[10]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探究[D]. 王正立.河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34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dsp/3434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b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