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且末塔特勒克苏玉矿的宝石矿物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27 01:31
新疆且末塔特勒克苏玉矿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原生玉矿之一,本文选取了塔特勒克苏玉矿的12块标本,通过常规宝石学测试、显微照相、红外光谱、电子探针、SHRIMP U-Pb锆石测年等实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塔特勒克苏玉矿进行了宝石学、矿物学、年代学、矿床成因、区域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结论如下:塔特勒克苏玉矿产出以青玉-青白玉为主,也可见白玉、糖玉等,为透闪石-阳起石型矿床,玉中的透闪石含量可达98%以上,经测试典型样品的宝石学性质和红外光谱吸收峰均符合玉的性质特征。塔特勒克苏玉矿的典型结构为纤维变晶结构,透闪石颗粒呈显微纤维状-柱状以束状、簇状、毛毡状等方式集合,玉中的透闪石颗粒比围岩接触带中的透闪石颗粒更小,可达到显微隐晶质结构。根据玉的显微结构特征划分,玉的形成分为三个期次:自形-半自形的大颗粒透闪石→纤维状或柱状透闪石颗粒→细粒显微隐晶质透闪石。塔特勒克苏玉矿除了透闪石,组成矿物还有磷灰石、绿帘石、透辉石、榍石、锆石、黑云母、石英、长石、磁铁矿、绿泥石、滑石、白云石等。围岩和接触带中的榍石、黑云母等矿物可以指示玉矿形成过程中的温度、压力等环境变化。对塔特勒克苏玉矿的花岗岩围岩和花岗混合变质岩...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玉的历史文化
1.1.2 玉的命名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玉的分类
1.2.2 玉的成分
1.2.3 玉的产地分布
1.2.4 玉的成矿机制
1.2.5 研究趋势
1.2.6 存在问题
1.3 论文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论文工作量统计
2 玉矿地质背景
2.1 交通位置
2.2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2.3 区域地质背景
2.4 矿区地质特征
2.4.1 地层
2.4.2 侵入岩
2.4.3 构造
2.5 矿点野外特征
2.6 玉矿开采情况
2.6.1 开采历史
2.6.2 矿石质量评价
2.7 分布规律及找矿远景
3 样品选取
4 宝石学特征
4.1 样品处理
4.2 光学特征
4.2.1 颜色
4.2.2 透明度
4.2.3 光泽
4.2.4 折射率
4.3 力学特征
4.3.1 显微硬度
4.3.2 相对密度
5 矿物学特征
5.1 结构构造
5.2 显微构造
5.2.1 颗粒大小
5.2.2 颗粒形态
5.2.3 颗粒间相互关系
5.3 扫描电镜观察显微形貌
5.3.1 实验原理
5.3.2 样品制备
5.3.3 实验分析
5.4 矿物组成和成分分析
5.4.1 矿物成分分析
5.4.2 红外光谱分析
6 围岩中锆石SHRIMP U-Pb定年
6.1 样品制备
6.2 实验流程
6.3 测年结果及分析
7 矿化带特征及矿物共生组合
7.1 花岗混合岩带
7.2 大理岩接触带
7.3 玉的形成期次
7.4 矿物共生组合
8 矿床成因分析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4041673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玉的历史文化
1.1.2 玉的命名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玉的分类
1.2.2 玉的成分
1.2.3 玉的产地分布
1.2.4 玉的成矿机制
1.2.5 研究趋势
1.2.6 存在问题
1.3 论文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论文工作量统计
2 玉矿地质背景
2.1 交通位置
2.2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2.3 区域地质背景
2.4 矿区地质特征
2.4.1 地层
2.4.2 侵入岩
2.4.3 构造
2.5 矿点野外特征
2.6 玉矿开采情况
2.6.1 开采历史
2.6.2 矿石质量评价
2.7 分布规律及找矿远景
3 样品选取
4 宝石学特征
4.1 样品处理
4.2 光学特征
4.2.1 颜色
4.2.2 透明度
4.2.3 光泽
4.2.4 折射率
4.3 力学特征
4.3.1 显微硬度
4.3.2 相对密度
5 矿物学特征
5.1 结构构造
5.2 显微构造
5.2.1 颗粒大小
5.2.2 颗粒形态
5.2.3 颗粒间相互关系
5.3 扫描电镜观察显微形貌
5.3.1 实验原理
5.3.2 样品制备
5.3.3 实验分析
5.4 矿物组成和成分分析
5.4.1 矿物成分分析
5.4.2 红外光谱分析
6 围岩中锆石SHRIMP U-Pb定年
6.1 样品制备
6.2 实验流程
6.3 测年结果及分析
7 矿化带特征及矿物共生组合
7.1 花岗混合岩带
7.2 大理岩接触带
7.3 玉的形成期次
7.4 矿物共生组合
8 矿床成因分析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4041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4041673.html
上一篇:光/热致变色的吡啶基三唑氯金属酸盐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