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红外、中红外和拉曼光谱法甲醇柴油品质检测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近红外、中红外和拉曼光谱法甲醇柴油品质检测研究
【摘要】: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资源日益匮乏,寻求内燃机石油产品替代燃料受到各国重视。甲醇柴油是一种重要的新型柴油替代燃料,得到了世界各国研究学者的广泛开发和研究。然而,甲醇柴油品质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其在国内的推广使用,对甲醇柴油品质的检测至关重要。本文用甲醇柴油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采用了近红外、中红外和拉曼三种光谱技术,对甲醇柴油的甲醇含量、粘度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以寻求一种简便、快速、环保的甲醇柴油品质检测方法及准确可靠的定量检测模型,为我国甲醇柴油的推广和品质的监管提供参考的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甲醇柴油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对甲醇柴油的甲醇含量、粘度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并比较了平滑、基线校正、多元散射校正、归一化和原始光谱等五种预处理方法的效果,并对甲醇含量、粘度指标的不同回归校正方法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证明:多元散射校正的甲醇含量和粘度全交互验证PLS模型预测效果均是最适宜的;在建立的甲醇含量指标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支持向量机(SVM)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三种数学模型中,LS-SVM模型的预测效果是最佳的;对粘度而言,建立的主成分回归(PCR)、PLS与LS-SVM三种模型中,LS-SVM模型的预测效果也是最好的。2.利用中红外光谱法对甲醇柴油的甲醇含量、粘度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并比较了平滑、基线校正、多元散射校正、归一化和原始光谱等五种预处理方法的效果,并对甲醇含量、粘度指标的PCR、PLS和LS-SVM三种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证明:基线校正的甲醇含量和粘度PLS模型预测效果均是最适宜的;经过基线校正处理后的光谱数据,甲醇含量和粘度的LS-SVM模型均是最佳的。3.利用拉曼光谱法对甲醇柴油的甲醇含量、粘度进行定量分析。首先,采用并比较了平滑、基线校正、多元散射校正、归一化和原始光谱等五种预处理方法的效果;然后,选择用最佳的预处理方法处理后的光谱数据作为输入,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对其进行变量的筛选,并建立了PLS、SPA-PLS和SPA-LSSVM三种预测模型,比较其预测效果。结果证明:多元散射校正(MSC)的甲醇含量和粘度的PLS模型预测效果均是最佳的;甲醇含量和粘度的MSC-SPA-PLS模型均优于MSC-PLS模型,说明SPA筛选算法作为变量提取方法的有效性;甲醇含量和粘度的MSC-SPA-LSSVM模型取得较高的精度,预测效果最佳。4.综上所述,近红外、中红外和拉曼光谱三种检测方法对甲醇柴油甲醇含量和粘度检测是可行的,都取得了很高的检测精度,能够达到实际工业检测标准。其中,近红外光谱法检测效果是最好的。本研究中,非线性LS-SVM模型得到较好的预测效果,获得较高的预测精度。
【关键词】:甲醇柴油 近红外 中红外 拉曼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73.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主要符号说明9-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2 光谱分析技术在柴油品质检测中的应用11-13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3-15
- 1.4 本章小节15-16
-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方法概述16-24
- 2.1 近红外、中红外和拉曼光谱基本原理16-17
- 2.1.1 红外光谱分析原理16-17
- 2.1.2 拉曼光谱分析原理17
- 2.2 近红外、中红外和拉曼光谱分析方法17-21
- 2.2.1 光谱分析流程17-18
- 2.2.2 光谱预处理方法18-19
- 2.2.3 拉曼光谱波段筛选19-20
- 2.2.4 光谱检测模型建立方法20
- 2.2.5 模型评价方法20-21
- 2.3 实验相关仪器介绍21-23
- 2.3.1 近红外光谱仪21
- 2.3.2 中红外光谱仪21-22
- 2.3.3 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22
- 2.3.4 粘度测试仪22-23
- 2.4 本章小节23-24
- 第三章 甲醇柴油品质近红外光谱检测研究24-35
- 引言24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24-26
- 3.1.1 实验材料24-25
- 3.1.2 光谱采集25
- 3.1.3 品质指标测定25-26
- 3.1.4 光谱数据处理方法26
- 3.2 结果与讨论26-33
- 3.2.1 甲醇柴油近红外谱图分析26-27
- 3.2.2 光谱预处理方法选择27-29
- 3.2.3 模型建立29-33
- 3.3 本章小节33-35
- 第四章 甲醇柴油品质中红外光谱检测研究35-41
- 引言35
- 4.1 材料与方法35-37
- 4.1.1 实验材料35
- 4.1.2 光谱采集35-36
- 4.1.3 品质指标测定36-37
- 4.2 光谱预处理方法选择37-38
- 4.3 模型建立38-39
- 4.4 本章小节39-41
- 第五章 甲醇柴油品质拉曼光谱检测研究41-50
- 引言41
- 5.1 实验部分41-42
- 5.1.1 实验仪器与试剂41
- 5.1.2 样品制备41-42
- 5.1.3 拉曼光谱采集42
- 5.1.4 品质指标测定42
- 5.2 结果与讨论42-49
- 5.2.1 光谱预处理方法42-44
- 5.2.2 SPA算法筛选设定44
- 5.2.3 甲醇含量变量筛选与建模44-47
- 5.2.4 粘度变量筛选与建模47-49
- 5.3 本章小节49-50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0-52
- 6.1 研究结论50-51
- 6.2 研究展望51-52
- 参考文献52-57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日本发现天然气转变为甲醇的廉价路线[J];能源工程;2008年01期
2 ;日本发现天然气变甲醇廉价路线[J];大氮肥;2008年01期
3 ;日本发现天然气变甲醇廉价路线[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年04期
4 汪云;;中国开拓甲醇燃料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J];广州化工;2008年03期
5 闫丽华;冯天娥;;甲醇燃料的革命[J];大众标准化;2009年11期
6 焦宏彤;;车用甲醇燃料,为何迟迟难推广[J];大众标准化;2009年11期
7 刘宗海;李雪梅;李序城;;甲醇燃料发展形势及建议[J];现代化工;2011年05期
8 武德俊;;甲醇汽车向我们驶来[J];节能与环保;2012年05期
9 黄洪周;;国内外甲醇燃料发展概况[J];节能;1986年09期
10 一天;日本甲醇汽车研制概况[J];小型内燃机;198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域琦;冯心理;;甲醇——后石油时代的一颗明星[A];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2 吴域琦;冯心理;;甲醇——后石油时代的一颗明星[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泸州市甲醇燃料示范和推广试点情况报告[A];2003年西部清洁汽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关健民;;发展中的甲醇燃料[A];新型液体燃料技术发展前景研讨会文集[C];2008年
5 冯天英;;关于甲醇燃料可行性的论证分析与研究[A];2012年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山西分册)[C];2012年
6 李速延;王志;薛云娜;左满宏;刘恩利;;甲醛和甲醇净化催化剂的研制[A];第1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苏力军;裴素鹏;李磊;张永明;;超临界二氧化碳改性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应用于直接甲醇燃料电池[A];第三届膜分离技术在冶金工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域琦 冯心理;甲醇:后石油时代的希望之星[N];中国化工报;2005年
2 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总工 国家洁净煤技术规划领导小组顾问专家组成员 方德巍 全国政协常委、原机械工业部部长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 何光远 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陈卫国 上海国际化建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 杨震东 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燃料产品及添加剂室主任 张永光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瑞兰 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山西省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领导小组副组长 彭致圭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咨询委员会委员 乔映宾 全国化学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唐宏青;甲醇燃料是否应该大力推广[N];中国化工报;2005年
3 陶鹏万;不宜大力推广甲醇燃料[N];中国化工报;2005年
4 特约报道 石新忠;山西甲醇燃料产业化取得良好进展[N];中国环境报;2004年
5 石中生 赵加积;甲醇汽车大有作为[N];中国交通报;2002年
6 黄晓天;甲醇燃料前途未卜[N];中国汽车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刘袁娜 冯淑娟;部分国家积极支持发展甲醇燃料[N];中国汽车报;2005年
8 申同贺;甲醇燃料亟待建立标准体系[N];科技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徐万国 ;燃油告急 山西图谋甲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10 朱自强 毛顺德;甲醇燃料和汽车发展前瞻[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广兰;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缸内燃烧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2 程传辉;甲醇在压燃式发动机上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张凡;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许汉君;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黄钰;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的控制策略及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梁英;全甲醇燃料汽车尾气的生物学效应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王应霞;纳米合金材料的制备及电催化甲醇和甲酸氧化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8 李兰兰;甲醇电化学氧化及其非线性动力学过程模拟[D];重庆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彭;甲醇燃料应用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李吉朋;基于电控喷射系统的柴油—甲醇双燃料发动机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3 黄志鸿;基于近红外、中红外和拉曼光谱法甲醇柴油品质检测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年
4 周恒捷;改性纳米碳材料负载铂催化剂的制备及甲醇电催化氧化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王进;纯甲醇裂解气发动机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朱庆功;陕西省甲醇汽车试点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7 聂利;基于铝合金的微型甲醇重整器结构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刘希波;改善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废气质量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焦杨;甲醇柴油理化特性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10 宋于莎;甲醇裂解气发动机电控系统研究[D];中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40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qiche/1040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