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软件论文 >

基于数据的负荷指标法在中压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5-05-05 03:56
  城市中压配电网是城市电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我国城市规划方案确定、土地性质确定的情况下,负荷密度指标法的空间电力负荷预测在电力规划中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但其指标的科学合理与否,将决定着城市电网的合理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必须有一个科学、真实并具有弹性的用电指标,来指导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的电力网建设。本论文对负荷密度指标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分析了各类负荷密度指标法的优缺点。针对整个城市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产生数据量不断增大,提出一种基于数据的负荷密度指标法。该方法是基于结合规划数据和电网数据的思想,并对规划数据和电网数据进行分析。本文以厦门市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ArcGIS软件将规划数据和电网数据进行整合并利用整合的电力GIS数据库划分各类用地性质负荷单元。然后,利用饱和负荷法的Logistic数学模型分析各类用地性质负荷单元的数据。研究各类用地性质负荷单元合理的负荷预测指标选取,最终确定各类用地性质负荷单元的单位建设用地负荷密度指标和单位建筑面积负荷密度指标。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中负荷预测准确度,为城市电网规划和建设提供有力依据,对于厦门市城市电网规划、建设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目的和意义
    1.2 中压配电网规划中负荷预测研究现状
        1.2.1 总量负荷预测研究现状
        1.2.2 空间负荷预测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负荷密度指标法研究现状
    2.1 基于多元因素的负荷密度指标法
        2.1.1 基于双层贝叶斯分类模型的负荷密度指标法
        2.1.2 基于模糊贴近度理论的负荷密度指标法
        2.1.3 基于AHP和 TOPSIS的负荷密度指标法
        2.1.4 基于混合语言信息群决策的负荷密度指标法
    2.2 基于趋势的负荷密度指标法
        2.2.1 基于饱和密度与相对系数的负荷密度指标法
        2.2.2 基于元胞历史负荷数据的负荷密度指标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数据的负荷密度指标法
    3.1 现有负荷密度指标
    3.2 电力GIS数据库的构建
        3.2.1 GIS系统软件选取
        3.2.2 ArcGIS平台概述
        3.2.3 建立电力GIS库
    3.3 各类用地性质负荷单元的划分
    3.4 各类用地性质负荷单元的用电趋势分析
        3.4.1 饱和负荷的概念
        3.4.2 饱和负荷的基本特征
        3.4.3 饱和负荷的影响因素分析
        3.4.4 饱和负荷的Logistic数学模型
    3.5 负荷密度指标判定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数据的厦门市负荷密度指标
    4.1 构建厦门市电力GIS数据库
    4.2 各类用地性质负荷单元的数据统计
        4.2.1 二类居住用地负荷单元
        4.2.2 行政办公用地负荷单元
        4.2.3 商务用地负荷单元
        4.2.4 一类工业用地负荷单元
    4.3 各类用地性质负荷单元的用电饱和分析
        4.3.1 二类居住用地负荷单元
        4.3.2 行政办公用地负荷单元
        4.3.3 商务用地负荷单元
        4.3.4 一类工业用地负荷单元
    4.4 厦门市负荷密度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数据的负荷密度指标法在厦门市同安旧城片区中压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
    5.1 厦门市同安旧城片区概况
        5.1.1 规划背景
        5.1.2 区位与规划范围
        5.1.3 规划目标
    5.2 厦门市同安旧城片区现状
        5.2.1 片区用地现状
        5.2.2 片区电网现状
    5.3 对片区中压配电网规划
        5.3.1 负荷预测及分析
        5.3.2 供电分区划分
        5.3.3 配电网系统规划
        5.3.4 配电网通道规划
        5.3.5 小结
    5.4 基于数据的负荷密度指标法对中压配电网规划分析
        5.4.1 负荷预测分析
        5.4.2 供电系统分析
        5.4.3 工程造价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43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4043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7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