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湖北协同创新合作网络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11 00:58
以2005—201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获奖信息为数据来源,以历年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共同署名单位构建湖北协同创新合作网络,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利用Bicomb、Ucinet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55.35%的成果是通过高校、企业和其他机构合作完成;整个网络呈现低密度、聚类系数高、平均路径长度偏长以及有明显小团体出现等特征;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湖北协同创新合作网络的核心节点。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本文编号:4044597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图1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合作占比以及合作完成总数
从图1可知湖北协同创新主体越来越重视合作,通过合作获得的科技进步奖数量也呈增长态势,越来越多的机构通过合作来完成科研成果。2湖北协同创新合作网络特征
图2 湖北协同创新合作网络图
对网络图进行初步观察,发现聚类现象较为突出,图中方块越大代表该节点的合作次数越多。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国家电网、中国科学院等高校或机构节点成为合作网络的中心节点。也存在一些仅有少数机构的合作网络,如中国气象局和武汉中心气象台等。2.1网络密度
图3 湖北协同创新合作网络的小团体识别
小团体指的是存在于一个大网络中的子网络,它们两个网络是同时存在的,是从属关系。小团体的识别可以通过Ucinet中n-派系(cliques)来完成,由于原网络中的节点数量太多,所以该小团体识别只选取合作过5次以上的节点来进行计算,经过软件计算得出网络中共有21个小团体。该结果说明合....
本文编号:4044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ysx/4044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