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外人文论文 >

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20 06:16
  伟大的改革之策为我国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现今住房、就业、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尤为突出,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改善民生不仅需要全党全国人民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而且也有必要借鉴历史上已有的思想遗产。 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根本点和落脚点,凝聚着孙中山对于广大民众浓浓的伦理关怀。而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主要基于两个大的社会问题: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均贫”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二是西方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涌现出贫富悬殊的弊端,而孙中山由此预见到中国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将来也必将生出贫富不均的大问题。在此认识的前提下,孙中山致力于改变中国均贫的社会现实,化解潜在的不均风险,实现民生幸福。为此,孙中山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的仁爱、均平思想,并且引进和吸收了西方的博爱思想及相关的社会改革思潮,熔铸着自己的理论武器。当然,除了以上理论与学说之外,孙中山的哲学思想对其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自然观、以知行关系为基本内容的认识论、以民生为历史重心的社会历...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概况与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概况
        (二) 国外研究概况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释义
        (一) 民生
        (二) 民生主义
        (三)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
    四、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写作思路
第一章 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 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双重压榨下民不聊生
        (二) 西方文明发展的双重后果
    二、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一) 中国传统的仁爱与均平思想
        (二) 西方的博爱思想与社会改革理论
第二章 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及价值追求
    一、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 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自然观
        (二) 以民生为历史重心的社会历史观
        (三) 以知行关系为基本内容的认识论
    二、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价值追求
        (一) 体察社会民情以恤百姓疾苦
        (二) 调节利益分配以求社会公平
        (三) 发展社会生产以致国富民强
第三章 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实现路径设计
    一、缩小贫富差距:实行土地与资本公有
        (一) 土地公有:“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
        (二) 资本公有:“节制私人资本”与“发达国家资本”
    二、实现国富民强:大力“振兴实业”
        (一) 发展交通运输:打通经济脉络
        (二) 实行对外开放:国际协力发展中国实业
        (三) 振兴“工业本部”:服务群众生活
    三、关怀弱势群体:发展社会公益事业
第四章 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评析与现实启示
    一、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评析
        (一) 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进步意义
        (二) 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
    二、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政府执政为民能力
        (二) 缩小贫富差距,促进中国社会均衡和谐
        (三) 顺应世界潮流,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4037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jls/4037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a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