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虚拟空间的人格同一性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13 00:03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成了虚拟空间的诞生,人们通过虚拟空间里存在的数字符号实现着即时性交往。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生活世界的不断参与,人们逐渐适应了虚拟空间,并基于虚拟空间的交往实践,不断建构藏匿于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身份具有差异性的独特人格形态。在这种人格形态里,自我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带来了虚拟空间的人格同一性问题。虚拟空间的独特时空特征、符号传播特性,为人们实现虚拟空间生存提供了条件,人们之间的虚拟空间交往也应运而生。虚拟空间打破了人们传统交往的时空限制,交往的即时性缩短了空间距离。根据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丰富的传播媒介和科学技术的革新使得交往活动出现了异化,人类创造出的虚拟交往让人类自身更多地依赖于网络。在符号的象征性交换空间里,人们在身份实名制和去身份化的博弈中,不断形构着社交网络中的多重身份,由此形成了压抑与憧憬矛盾共存的虚拟人格。虚拟空间继承了工具理性的遗产,它没有摆脱人性对技术的依赖,反而增强了技术对人性的束缚。虚拟空间的人格类型具有多样性,媒介依赖人格、现实宣泄人格和智能化人格是三种基本类型。媒介依赖人格是人类个体基于...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理论综述与研究价值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1.1.1 虚拟空间的形成与发展
        1.1.2 虚拟人格的生成与建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人格同一性的探讨
        1.2.2 关于虚拟人格的探讨
    1.3 研究思路及重点难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虚拟空间的主体生存
    2.1 虚拟空间的交往范式
        2.1.1 打破时空的限制
        2.1.2 丰富的传播介质
        2.1.3 交往行为的异化
    2.2 虚拟空间的数字身份
        2.2.1 虚拟空间里的多重身份
        2.2.2 个体实名制与去身份化
    2.3 虚拟空间的工具理性
        2.3.1 个体对技术的依赖
        2.3.2 技术对人性的束缚
第3章 虚拟空间的人格类型
    3.1 媒介依赖人格
        3.1.1 碎片记忆
        3.1.2 感官麻痹
    3.2 现实宣泄人格
        3.2.1 消除现实阴影
        3.2.2 重塑理想自我
    3.3 智能化人格
        3.3.1 人可非人
        3.3.2 非人可人
第4章 人格同一性的理性修复
    4.1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体现
        4.1.1 个体身份的模糊
        4.1.2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4.1.3 网络沉迷与依赖
    4.2 人格同一性的理性重构
        4.2.1 道德规范制订和法律制度建设
        4.2.2 增强网民主体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4045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4045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c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